第六章 血液及造血系統疾病病人的護理
第一節 血液病常見癥狀和護理
一、常見癥狀
1.貧血 貧血是血液病中最常見的癥狀。我國血紅蛋白濃度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Og/L,可診斷為貧血。
貧血發生原因可分為:
(1)紅細胞生成減少:常見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紅細胞破壞過多:見于各種溶血性貧血。
(3)失血:急慢性失血引起的貧血。
臨床表現:貧血時由于血液攜氧能力減低,可造成全身組織缺氧。輕度貧血多無癥狀,中、重度貧血可見甲床、口唇及眼結膜蒼白,甚至面色蒼白。
神經系統對缺氧最敏感,常出現頭暈、耳鳴、頭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
呼吸、循環系統表現為活動后心悸、氣短,嚴重貧血可誘發心絞痛、發生貧血性心臟病。由于胃腸道缺血缺氧,消化液分泌減少及胃腸蠕動功能紊亂,多表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泄或便秘。腎臟、生殖系統缺氧,可出現多尿、低比重尿、蛋白尿及性功能減退,女性常伴有月經不調或繼發性閉經等。
皮膚黏膜蒼白是貧血最突出的體征,由于環境溫度、皮膚色素及水腫等因素會影響皮膚的顏色,貧血時一般以觀察甲床、口唇黏膜、瞼結膜較為可靠。
臨床上將貧血分為輕度(男HB<120g/L,女HB<110g/L)
中度(HB<90g/L)、
重度(HB<60g/L)
極重度(HB<30g/L)四級。
2.繼發感染
(1)常見原因:多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血液病。發熱常由于正常成熟白細胞形成減少,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減少,使機體防御能力降低,引起感染的常見病原體為細菌、病毒、真菌。
(2)臨床表現:感染部位多為呼吸系統、皮膚、泌尿系統,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癥。急性白血病易發生肛周感染或膿腫。輕度或早期感染多為低熱或不規則熱,嚴重感染如敗血癥可為弛張熱。
3.出血或出血傾向 止血和凝血功能障礙而引起自發性出血或輕微創傷后出血不易停止的一種癥狀。
常見原因:出血傾向是血液病常見的表現,發生原因可分為三種:
(1)血小板數量減少或功能異常: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天性血小板無力癥等。
(2)血管脆性增加:如過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
(3)凝血因子減少或缺乏:常見各型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癥等。
臨床表現:出血常見部位是皮膚黏膜(口腔、鼻腔、牙齦等)、關節腔、內臟出血(咯血、嘔血、便血、血尿及陰道出血)。嚴重時可發生顱內出血,多危及生命,顱內出血先兆常出現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繼之昏迷,血小板測定常在30×109/L以下,病人出現上述癥狀應警惕腦出血。
二、護理
1.出血傾向
(1)病情觀察:定時測血壓、心率,注意意識狀態。觀察皮膚黏膜出血部位、出血范圍、出血量及有關檢查結果。
(2)保持身心休息:限制活動,多臥床休息以防再次出血,被血液污染的衣物、地面應迅速處理,避免病人受驚嚇。并囑病人靜心養病、積極配合治療。
(3)飲食: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少渣軟食,以避免口腔黏膜擦傷。餐前后可用冷的蘇打漱口水含漱。
(4)皮膚出血的護理:肢體皮膚或深層組織出血可抬高肢體,以減少出血,深部組織血腫也可應用局部壓迫方法,促進止血。避免搔抓皮膚,保持皮膚清潔。盡量少用注射藥物,必須使用時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壓迫局部直至止血。
(5)鼻出血的護理:少量出血可用于棉球或1:1000腎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壓迫止血,并局部冷敷,促血管收縮達到止血。若出血不止,用油紗條作后鼻孔填塞,壓迫出血部位促進凝血。囑病人不要用手挖鼻痂,可用液狀石蠟滴鼻,防止黏膜干裂出血。
(6)口腔、牙齦出血的護理:牙齦滲血時,可用腎上腺素棉球或明膠海綿片貼敷齒齦。牙齦出血時易引起口臭,使病人食欲或心情受影響,可用1%過氧化氫液體漱口。不要用牙刷、牙簽清理牙齒,可用棉簽蘸漱口液擦洗牙齒。用液狀石蠟涂抹口唇,以防干裂。
(7)用藥的護理:注意觀察止血藥作用、副作用。
(8)輸血及血液制品:遵醫囑輸入濃縮血小板、血漿或新鮮全血,輸注前要認真核對血型、姓名、輸入后注意輸血反應、過敏反應。
2.發熱、繼發感染
(1)病情觀察:注意體溫變化規律、呼吸、脈率、血壓、意識狀態及進食情況,記錄出入量,了解有關檢查結果。
(2)保持心情平靜及舒適體位:環境保持安靜,囑病人靜心養病。取舒適體位。
(3)保持病室清潔:室內空氣要新鮮,每天用紫外線消毒,限制探視人員,以防交叉感染。白細胞<1×109/L時應實行保護性隔離。
(4)保持皮膚、口腔衛生:定期擦澡換衣;飯前飯后用漱口液漱口,有真菌感染者漱口液選用碳酸氫鈉溶液;每次便后用1:5O0O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女性病人尤應注意會陰部清潔。
(5)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多飲水,出汗多時注意補充含鹽飲料,必要時遵醫囑靜脈補液,發熱時每日液體入量在3000ml左右為宜。
(6)寒戰與大量出汗的護理:寒戰時全身保暖,并飲用較熱開水。大量出汗時注意更換內衣,減少不適。
(7)降溫護理:體溫38.5℃以上應行降溫,分為:①物理降溫:在頭頸、腋下及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放置冰袋,血液病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造成皮下出血;②藥物降溫:經物理降溫無效給予藥物降溫,藥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大量出汗、血壓下降,甚至虛脫。
(8)有關檢查的護理:及時配合醫生作好各項檢查,檢查前應向病人說明檢查目的及標本采集方法。
(9)用藥護理:遵醫囑使用抗生素,了解藥物副作用,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