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新生兒破傷風
本節考點:
(1)病因
(2)臨床表現
(3)治療原則
(4)護理措施
新生兒破傷風是指破傷風梭狀芽胞桿菌經臍部侵入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嚴重中毒感染,常在生后7天左右發病,臨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強直性陣發性痙攣和牙關緊閉、苦笑面容為特征,故有“臍風”、“七日風”、“鎖口風”之稱。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破傷風梭狀芽胞桿菌為革蘭陽性厭氧菌,存在土壤、塵埃、水和人畜的糞便中,在含氧較低的環境中生長繁殖。在接生時,如消毒不嚴或臍部不潔,使破傷風梭狀桿菌侵入臍部,缺氧環境有利于該菌繁殖并產生破傷風痙攣毒素,導致全身肌肉強烈收縮。此毒素也可興奮交感神經,引起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多汗等。
(二)臨床表現
潛伏期大多數為4~7天發病。發病越早,發作期越短,病死率越高。起病初期,患兒煩躁不安,咀嚼肌先受累,張口及吸吮困難,隨后牙關緊閉,面肌抽搐,口唇皺縮、引起口角上牽,出現苦笑面容,此特征為本病主要表現,繼而雙拳緊握、上肢過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張,陣發性痙攣,間歇期肌強直繼續存在,輕微刺激(強光、聲音等)均可引起痙攣發作,發作間期,患兒神志清醒、早期多不發熱,病情加重時,出現呼吸肌、喉肌痙攣引起呼吸困難、青紫、窒息;膀胱和直腸括約肌痙攣,導致尿潴留和便秘,常合并肺部感染。可因缺氧、窒息死亡。
(三)治療原則
保證營養,控制痙攣,對癥治療和預防感染。
(四)護理措施
1.鎮靜、控制痙攣
(1)注射破傷風抗毒素(TAT)以中和尚未與神經組織結合的破傷風痙攣毒素,用前作皮試,皮試陰性后,再注射或靜脈滴入1萬~2萬單位。若反應陽性,則用脫敏注射法。
(2)患兒住單間,專人看護。保持室內絕對安靜、空氣新鮮、溫濕適宜、光線稍暗,避免任何聲、光等不良刺激,各種治療及護理應在鎮靜劑發揮最大作用時集中治療,操作時動作要輕、細、快,靜脈輸液使用留置套管針,減少刺激。
(3)遵醫囑靜脈給予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藥物,嚴禁藥液外滲,尤其是止痙藥物。每隔4~6小時給藥1次,兩藥物交替使用。
2.處理臍部: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1:4000高錳酸鉀液清洗局部后,涂以2%碘酊,并以消毒紗布包扎,每日換藥,直至傷口愈合。臍周注射破傷風抗毒素3000單位,保持臍部清潔、干燥。臍部嚴重感染或臍周膿腫應清創引流。接觸傷口的敷料應焚燒處理。
3.密切觀察病情:詳細記錄病情變化,尤其是用鎮靜藥后第1次抽搐發生時間、強度大小、持續和間隔時間,抽搐發生時患兒面色、心率、呼吸及血氧飽和度的改變。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并作好搶救工作。
4.保持呼吸道通暢:由于骨骼肌痙攣,抽搐發作頻繁,在治療中,鎮靜藥物應用劑量較大,易在體內積蓄,引起呼吸停止,而導致患兒死亡。應將搶救物品如氧氣、吸引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用物備好放置患兒床前。發作頻繁,有缺氧表現,應選用頭罩給氧,避免刺激加重病情。當病情好轉,缺氧發作間隙,應及時停止用氧,以防發生氧中毒。
5.加強護理,防止受傷:由于患者處于骨骼肌痙攣狀態,易發熱、出汗,適當打開包被降溫、及時擦干汗漬、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干燥,注意安全。
6.保證營養:患兒早期吞咽功能障礙,應予靜脈營養以保證熱量供給。病情好轉可經口喂養,訓練患兒吸吮及吞咽功能,同時作好口腔護理,尤其在疾病早期,患兒往往處于禁食或鼻飼管喂養期,口唇常干裂,應涂液狀石蠟等保持滋潤。
7.健康教育:對個體、家庭、社區廣泛地進行破傷風預防知識的衛生宣傳教育。在邊遠農村、醫療條件差的地區,有組織、有計劃地培訓基層接生員,推廣無菌接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