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新生兒顱內出血
本節考點:
。1)病因及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原則
。5)護理措施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嚴重的腦損傷性疾病。主要是因缺氧或產傷引起,早產兒發病率較高,預后較差。
。ㄒ唬┎∫蚣鞍l病機制
1.缺血缺氧性顱內出血:凡能引起缺氧的因素均可導致顱內出血的發生,以未成熟兒多見。
2.產傷性顱內出血:以足月兒多見,因胎頭過大、臀產、急產、產程過長、高位產鉗,多次吸引器助產者等。均可使胎兒頭部受擠壓而導致小腦天幕撕裂,硬腦膜下出血,大腦表面靜脈撕裂常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
3.其他:高滲透壓的液體輸入過快、機械通氣不當、血壓波動過大、操作時對頭部按壓過重均可引起顱內出血;還有少數顱內出血者,是由原發性出血性疾病或腦血管畸形引起。
(二)臨床表現
顱內出血的癥狀、體征與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關,一般生后1~2天內出現。常見的表現有:
1.意識形態改變:如易激惹、過度興奮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
2.眼部癥狀:凝視、斜視、眼球上轉困難、眼球震顫等;
3.顱內壓增高表現:腦性尖叫、前囟隆起、驚厥等;
4.呼吸系統表現:呼吸增快或減慢,呼吸不規則或暫停等;
5.肌張力改變:早期增高,以后減低;
6.瞳孔改變:大小不對稱,對光反應差;
7.其他:出現黃疸和貧血表現。
。ㄈ┹o助檢查
1.腦脊液檢查:急性期為均勻血性和皺縮紅細胞,蛋白含量明顯增高,嚴重者出生24小時內腦脊液糖定量降低,5~10天最明顯,同時乳酸含量低。
2.CT和B超: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圍。
(四)治療原則
1.支持療法:保持安靜,盡可能減少搬動、刺激性操作。維持正常PaO 2,PaCO2、pH等。貧血患兒可輸入少量的新鮮血漿或全血,靜脈應用維生素C改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出血和水腫。
2.止血及對癥處理:選擇維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洛血)等。
3.控制驚厥:首選苯巴比妥,還可選用地西泮,水合氯醛等。
4.降低顱內壓:可用呋塞米(速尿)靜脈推注,中樞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小劑量20%甘露醇。
5.腦積水治療:乙酰唑胺可減少腦脊液的產生,必要時腰椎穿刺放腦脊液或側腦室引流。
。ㄎ澹┳o理措施
1.絕對保持安靜:保持病室安靜,減少噪音。使患兒側臥位或頭偏向一側。入院后3天內除臀部護理外免除一切清潔護理,護理操作要輕、穩、準,盡量減少對患兒移動和刺激,避免因患兒的煩躁加重缺氧和出血,靜脈穿刺選用留置針,減少反復穿刺,避免頭皮穿刺輸液,以防止加重顱內出血。
2.喂養:不能進食者,應給予鼻飼。少量多餐,每日4~6次,保證患兒熱量及營養物質的供給,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
3.保持呼吸通暢,改善呼吸功能:備好吸痰用物,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壓迫胸部,影響呼吸。因為缺氧可直接損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使通透性增強或破裂,腦血流量減少,易發生腦室及周圍室管膜下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和出血。
4.并發癥的觀察:15~30分鐘巡視病房1次,每4小時測T、P、R、Bp并記錄。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神志、瞳孔的變化,出現脈搏減慢、呼吸節律不規則、瞳孔不等大等圓、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等癥狀,立即報告醫生,并作好搶救準備工作。遵醫囑給予鎮靜,脫水藥(氯丙嗪、異丙嗪各1mg/kg肌內注射,25%甘露醇每次1~2g/kg30分鐘內靜脈推入)。用藥后注意觀察皮膚彈性、黏膜濕潤的程度。
5.遵醫囑給予止血藥:給維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洛血)等控制出血。
6.健康教育:向家長講解顱內出血的嚴重性,可能會出現的后遺癥。給予安慰,減輕家長的焦慮,鼓勵家長堅持治療和隨訪,發現有后遺癥時,盡早帶患兒進行功能訓練和智力開發,減輕腦損傷影響。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遵醫囑服用吡拉西坦(腦復康)、腦活素等營養神經細胞的藥物,協助腦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