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生長發育
本節考點:
。1)生長發育的規律
。2)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3)體格生長指標及其意義
。4)感覺運動功能的發育
。5)語言的發展
(6)心理活動的發展
生長發育是小兒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點。生長一般是指小兒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和形態變化,可測出其量的改變;發育指細胞、組織、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為質的改變。
一、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
。ㄒ唬┥L發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生長發育在整個小兒時期不斷進行,呈一連續的過程,但各年齡階段生長發育的速度不同。一般年齡越小,體格增長越快。出生后以最初6個月生長最快,尤其是頭3個月,出現生后第一個生長高峰;后半年生長速度逐漸減慢,至青春期又猛然加快,出現第二個生長峰。
。ǘ└飨到y器官發育的不平衡性
人體各系統的發育順序遵循一定規律,有各自的生長特點。神經系統發育較早,生殖系統發育較晚,淋巴系統則先快而后減慢。
。ㄈ┥L發育的順序性
生長發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或規律。
(四)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
小兒生長發育雖按上述一般規律發展,但在一定范圍內由于受遺傳、營養、環境、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體格上的個體差異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越來越顯著,青春期差異更大。
二、小兒生長發育的影響因素
遺傳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兩個最基本因素。
(一)遺傳
小兒生長發育的特征、潛力、趨向、限度等都受父母雙方遺傳因素的影響。
(二)性別
性別也可造成生長發育的差異。
。ㄈ┰心盖闆r
。ㄋ模I養
合理的營養是小兒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年齡越小受營養的影響越大。
。ㄎ澹┥瞽h境
。┘膊『退幬
三、小兒體格生長常用指標及其意義
。ㄒ唬w重
體重為各器官、組織及體液的總重量,是反映兒童體格生長,尤其是營養狀況的最易取得的敏感指標,也是兒科臨床計算藥量、輸液量等的重要依據。新生兒出生體重與胎次、胎齡、性別(男較女重)及母親健康狀況有關。我國1995年九市城區調查結果顯示,男孩出生體重平均為3.3土O.4kg,女孩為3.2±O.4kg,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參考值相一致。出生后第1周內由于攝入不足、水分喪失及排出胎糞,體重可暫時性下降3%~9%(生理性體重下降),約在出生后3~4日達到最低點,以后逐漸回升,常于7~10日恢復到出生時的水平。小兒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出生后第1個月可增長:1000~1500g;3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6kg),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3倍(9kg),2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4倍(12kg),2歲后到青春前期體重每年穩步增長約2kg。進入青春期后體格生長復又加快,體重猛增,呈現第2個生長高峰。
為便于日常應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計小兒體重:
1~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0.7
7~12月:體重(kg)=6(kg)+月齡×0.25
2~12歲:體重(kg)=年齡×2+8 kg
。ǘ┥黹L(高)
身長(高)指從頭頂到足底的全身長度。3歲以下仰臥位測量身長,3歲以后立位測量身高。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兩個增長高峰。新生兒出生時平均為50cm;1周歲時達到75cm;2周歲時達到85cm;2~12歲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2~12歲身高(cm)=年齡×7+70(cm)
身長(高)包括頭、軀干(脊柱)和下肢的長度。這3部分的增長速度并不一致。生后第1年頭部生長最快,軀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長則以下肢為主,故小兒各期頭、軀干和下肢所占身長(高)的比例不同。
某些疾病可使身體各部分比例失常,因此需要分別測量上部量(從頭頂至恥骨聯合上緣)及下部量(從恥骨聯合上緣到足底)以進行比較,幫助判斷。出生時上部量>下部量,中點在臍上;隨著下肢長骨增長,中點下移,2歲時在臍下;6歲時在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之間;12歲時恰位于恥骨聯合上緣,上部量與下部量相等。
。ㄈ┳
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稱坐高,3歲以下取仰臥位測量,稱頂臀長。坐高代表頭顱與脊柱的發育,其增長規律與上部量增長相同。由于下肢增長速度隨年齡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數則隨年齡增加而下降,由出生時的67%降至14歲時的53%。此百分數顯示了身軀上、下部比例的改變,比坐高絕對值更有意義。
。ㄋ模╊^圍
經眉弓上方、枕后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稱為頭圍,與腦的發育密切相關。胎兒時期腦發育最快,故出生時頭圍相對較大,約33~34cm。頭圍在1歲以內增長較快,前3個月和后9個月都約增長6cm,故1歲時為46cm。1歲以后頭圍增長明顯減慢,2歲時為48cm,5歲時為50cm,15歲時54~58cm(接近成人頭圍)。頭圍測量在2歲前最有價值。較小的頭圍(<X-2SD)常提示腦發育不良;頭圍增長過快則提示腦積水。
。ㄎ澹┬貒
沿乳頭下緣水平繞胸一周的長度為胸圍。胸圍大小與肺、胸廓的發育密切相關。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1~2cm,約32cm。1歲時頭圍、胸圍相等約46cm,1歲以后則胸圍超過頭圍。1歲至青春前期胸圍超過頭圍的厘米數約等于小兒歲數減1。
(六)腹圍
平臍(嬰兒以劍突與臍之間的中點)水平繞腹一周的長度為腹圍。2歲前腹圍與胸圍大約相等,2歲后腹圍較胸圍小;几共考膊∪缬懈顾畷r需測腹圍。
。ㄆ撸┥媳蹏
沿肩峰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的水平繞上臂一周的長度為上臂圍,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水平。常用以評估小兒營養狀況。生后第1年內上臂圍增長迅速,尤以前半年為快。1~5歲期間增長緩慢。在測量體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區,可測量上臂圍以普查<5歲小兒的營養狀況。評估標準為:>13.5cm為營養良好;12.5~13.5cm為營養中等;<12.5cm為營養不良。
(八)囟門
前囟為頂骨和額骨邊緣形成的菱形間隙,其對邊中點連線長度在出生時約1.5~2.0cm,后隨顱骨發育而增大,6個月后逐漸骨化而變小,1~1.5歲時閉合。前囟早閉或過小見于小頭畸形;前囟遲閉、過大見于佝僂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等;前囟飽滿常示顱內壓增高,見于腦積水、腦炎、腦膜炎、腦腫瘤、腦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則見于極度消瘦或脫水者。后囟為頂骨與枕骨邊緣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出生時即已很小或已閉合,最遲約于生后6~8周閉合。
(九)牙齒
牙齒的發育與骨骼發育有一定的關系。人一生有兩副牙齒,即乳牙(共20個)和恒牙(共32個)。出生時在頜骨中已有骨化的乳牙芽胞,但未萌出,生后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最晚2.5歲出齊20顆乳牙,2歲以內乳牙的數目約為月齡減4~6,但乳牙的萌出時間也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12個月尚未出牙可視為異常。恒牙的骨化從新生兒時開始,6歲左右開始出第1顆恒牙即第1磨牙,12歲萌出第二恒磨牙,17~18歲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齒)。
出牙為生理現象,但個別小兒可有低熱、流涎、睡眠不安、煩躁等反應:較嚴重的營養不良、佝僂病、甲狀腺功能減低癥、21-三體綜合征等患兒可有出牙遲緩、牙質差等。
四、小兒感覺和運動功能的發育
。ㄒ唬└兄陌l育
感知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從環境中選擇性地獲取信息的能力。感知的發育對小兒運動、語言、社會適應能力的發育起著重要促進作用。
1.視感知的發育 新生兒已有視覺感應功能,只有在15~20cm范圍內視覺才最清晰,第2個月起可協調地注視物體,并可使頭跟隨移動的物體在水平方向轉動90°,有初步頭眼協調;3~4個月時喜看自己的手,頭眼協調較好,頭可隨物體水平移動180°;5~7個月時目光可隨上下移動的物體垂直方向轉動,出現眼手協調動作,追隨跌落的物體,開始認識母親和常見物品如奶瓶,喜紅色等鮮艷明亮的顏色;8~9個月時開始出現視深度的感覺,能看到小物體;18個月時能區別各種形狀,喜看圖畫;2歲時兩眼調節好,可區別垂直線和橫線;5歲時能區別顏色;6歲時視深度充分發育,視力達1.O。
2.聽感知的發育 出生時因中耳鼓室無空氣及有羊水潴留,聽力較差,但對強聲可有瞬目、震顫等反應;出生3~7天后聽力已相當好,聲音可引起呼吸節律改變;1個月時能分辨“吧”和“啪”的聲音;3~4個月時頭可轉向聲源(定向反應),聽到悅耳聲時會微笑;6個月時能區別父母聲音,喚其名有應答表示;7~9個月時能確定聲源,區別語言的意義;1歲時聽懂自己名字;2歲時能區別不同高低的聲音,聽懂簡單吩咐;4歲時聽覺發育完善。
3.味覺和嗅覺的發育 出生時味覺和嗅覺已發育完善。新生兒對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可產生不同反應,聞到乳香會尋找乳頭;3~4個月時能區別好聞和難聞的氣味;4~5個月的嬰兒對食物的微小改變已很敏感。
4.皮膚感覺的發育 皮膚感覺包括觸覺、痛覺、溫度覺和深感覺。觸覺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礎,新生兒觸覺已很靈敏,尤以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最為敏感,觸之即有瞬目、張口、縮回手足等反應,而前臂、大腿、軀干部觸覺則較遲緩。新生兒已有痛覺,但較遲緩,疼痛刺激后出現泛化的現象,第2個月起才逐漸改善。新生兒溫度覺很靈敏,冷刺激比熱刺激更能引起明顯的反應,如出生時離開母體環境、溫度驟降就啼哭;3個月的嬰兒已能區分31.5℃與33℃的水溫。2~3歲時小兒通過接觸能區分物體的軟、硬、冷、熱等屬性;5歲時能分辨體積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體。
5.知覺發育 知覺為人對事物各種屬性的綜合反映。知覺的發育與聽、視、觸等感覺的發育密切相關。生后5~6個月時小兒已有手眼協調動作,通過看、摸、聞、咬、敲擊等逐步了解物體各方面的屬性,其后隨著語言的發展,小兒的知覺開始在語言的調節下進行。1歲末開始有空間和時間知覺的萌芽;3歲能辨上下;4歲辨前后;5歲開始辨別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4~5歲時已有時間的概念,能區別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5~6歲時能區別前天、后天、大后天。
。ǘ┻\動功能的發育
運動的發育可分為粗運動(包括平衡)和細運動兩大類。妊娠后期出現的胎動為小兒運動的最初形式。新生兒因大腦皮質發育尚不成熟,傳導神經纖維尚未完成髓鞘化,故運動多屬無意識和不協調的。此后,尤其第1年內隨著大腦的迅速發育,小兒運動功能日臻完善。
1.平衡和大運動
(1)抬頭:因為頸后肌發育先于頸前肌,所以新生兒俯臥位時能抬頭1~2秒;3個月時抬頭較穩;4個月時抬頭很穩并能自由轉動。
(2)坐:新生兒腰肌無力,至3個月扶坐時腰仍呈弧形;5個月靠著坐時腰能伸直;6個月時能雙手向前撐住獨坐;8個月時能坐穩并能左右轉身。
(3)匍匐、爬:新生兒俯臥位時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動作;2個月時俯臥能交替踢腿;3~4個月時可用手撐起上身數分鐘;7~8個月時已能用手支撐胸腹,使上身離開床面或桌面,有時能在原地轉動身體;8~9個月時可用上肢向前爬;12個月左右爬時手膝并用;18個月時可爬上臺階。學習爬的動作有助于胸部及智力的發育,并能提早接觸周圍環境(如手拿不到的東西,通過爬可以拿到),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
。4)站、走、跳:新生兒直立時雙下肢稍能負重,出現踏步反射和立足反射;5~6個月扶立時雙下肢可負重。并能上下跳動;8個月時可扶站片刻,背、腰、臀部能伸直;10個月左右能扶走;11個月時能獨站片刻;15個月時可獨自走穩;18個月時已能跑及倒退走;2歲時能并足跳;2歲半時能單足跳1~2次;3歲時雙足交替走下樓梯;5歲時能跳繩。
2.細動作 新生兒兩手握拳很緊,2個月時握拳姿勢逐漸松開,3~4個月時握持反射消失,開始有意識地取物;6~7個月時能獨自搖擺或玩弄小物體,出現換手與捏、敲等探索性動作;9~10個月時可用拇、食指取物;12~15個月時學會用匙,亂涂畫,能幾頁、幾頁地翻書;18個月時能疊2~3塊方積木;2歲時可疊6~7塊方積木,能握杯喝水;3歲時在別人的幫助下會穿衣服;4歲時基本上能自己脫、穿簡單衣服。
五、語言的發育
語言發育必須聽覺、發音器官和大腦功能正常,并須經過發音、理解和表達3個階段。
1.發音階段 新生兒已經會哭叫,并且饑餓、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來的哭叫聲在音響度、音調上有所區別。嬰兒1~2個月開始發喉音,2個月發“啊”、“咿”、“嗚”等元音,6個月時出現輔音,7~8個月能發“爸爸”、“媽媽”等復音,8~9個月時喜歡模仿成人的口唇動作練習發音。
2.理解語言階段 嬰兒在發音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語言。小兒通過視覺、觸覺、體位覺等與聽覺的聯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電燈等的名稱;9個月左右的嬰兒已能聽懂簡單的詞意,如“再見”、“把手給我”等。親人對嬰兒自發的“爸爸”、媽媽”等語言的及時應答,可促進小兒逐漸理解這些音的特定含義。10個月左右的嬰兒已能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
3.表達語言階段 在理解的基礎上,小兒學會表達語言。一般1歲開始會說單詞,后可組成句子;先會用名詞,然后才會用代名詞、動詞、形容詞、介詞等;從講簡單句發展為復雜句。
六、心理活動的發展
6個月后小兒辨認陌生人時逐漸產生對母親的依戀及分離性焦慮,9~12個月時依戀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