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暑病人的護理
本節考點:
(1)病因和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治療要點
(5)護理措施
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曬引起體溫調節功能紊亂、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過度喪失所致的疾病。
根據發病機制不同,中暑可分為熱射病、日射病、熱衰竭和熱痙攣四種類型。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正常人的體溫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使產熱和散熱處于動態平衡的結果。當環境溫度較高(室溫超過35℃)、強輻射熱,或氣溫雖未達高溫,但濕度高及通風不良的環境下無足夠防暑降溫措施,在此環境中勞動到一定時間均可發生中暑。人體散熱方式有輻射、蒸發、對流及傳導。當環境溫度較高,潮濕及空氣流通不暢,以上4種散熱方式均發生障礙時,熱量在體內聚集而致中暑。年老體弱、慢性病病人或過度疲勞而對高溫的耐受性降低者更易發生。
二、臨床表現
1.熱衰竭(又稱中暑衰竭)為最常見的一種。
多由于大量出汗導致失水、失鈉,血容量不足而引起周圍循環衰竭。
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口渴、皮膚蒼白、出冷汗、脈搏細數、血壓下降、昏厥或意識模糊,體溫基本正常。
2.熱痙攣(又稱中暑痙攣)
大量出汗后口渴而飲水過多,鹽分補充不足,使血液中鈉、氯濃度降低而引起肌肉痙攣。以腓腸肌痙攣最為多見,體溫多正常。
3.日射病
由于烈日暴曬或強烈熱輻射作用頭部。
引起腦組織充血、水腫,出現劇烈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嘔吐、煩躁不安,嚴重時可發生昏迷、驚厥。頭部溫度高,而體溫多不升高。
4.熱射病(又稱中暑高熱)
高溫環境下大量出汗仍不足以散熱或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出汗減少致汗閉,可造成體內熱蓄積。
早期表現頭痛、頭昏、全身乏力、多汗,繼而體溫迅速升高,可達40℃以上,出現皮膚干熱,無汗、譫妄和昏迷,可有抽搐,脈搏加快,血壓下降,呼吸淺速等表現。嚴重者可出現休克、腦水腫、肺水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肝、腎功能損害等嚴重并發癥。
三、治療原則
應立即脫離高溫環境,轉移到通風處休息,給予清涼含鹽飲料或口服十滴水、人丹等。
治療原則為迅速降溫,補充水、電解質,糾正酸中毒,防治腦水腫等。
①熱衰竭:糾正血容量不足,靜脈補充生理鹽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鉀。一般半小時至數小時可恢復;
②熱痙攣:給予含鹽飲料,若痙攣性肌肉疼痛反復發作,可靜脈滴注生理鹽水;
③日射病:頭部用冰袋或冷水濕敷;
④熱射病:迅速采取各種降溫措施,若搶救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高。
A.物理降溫用冰袋或酒精擦浴;頭部戴冰帽,頸、腋下、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肛溫降至38℃時應暫停降溫。
B.藥物降溫可與物理降溫并用,降溫效果會更佳。常用藥物為氯丙嗪,其作用有抑制體溫調節中樞,擴張血管加速散熱,降低器官代謝及耗氧量。
C.對癥治療抽搐時可肌內注射地西泮10mg或用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腸。昏迷者應保持呼吸道通暢并給氧,酌情用抗生素,防治感染。脫水、酸中毒者應補液糾正酸中毒。并發休克、腦水腫、心力衰竭、急性腎衰竭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時,應給予相應及時治療。
四、護理措施
1.病情觀察。昏迷者則應定時測生命體征、觀察意識狀態及體溫的變化,并記錄。熱衰竭者15~30分鐘測血壓一次。
2.癥狀護理
(1)雙下肢腓腸肌發作痙攣時,協助病人按摩局部以減輕疼痛。
(2)高熱者可在大血管處放置冰袋,可用冰水或酒精全身擦浴,同時按摩四肢、軀干皮膚,防止皮膚血管收縮血流淤滯,使血管擴張促進散熱。同時使用藥物降溫時注意觀察該藥副作用,每15分鐘測肛溫1次。肛溫降至38℃時應停止降溫。
(3)昏迷者按昏迷護理常規進行護理,如頭偏一側、吸痰、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暢,作好口腔、皮膚清潔,預防感染。
(4)驚厥者遵醫囑用地西泮靜脈或肌內注射,使用開口器以防舌被咬傷。
3.保持室溫以20~25℃為宜,要有良好通風,病床下可放置冰塊。
4.要注意輸液速度,對老年人及原有心臟病者,輸液速度要適中,避免發生左心衰竭。
5.健康教育
(1)加強防暑降溫知識的宣傳,外出戴防曬帽,對高溫氣候耐受差的老人、產婦、體弱病者,更應作好防暑,出現中暑癥狀應及時治療。
(2)高溫作業工人、夏季田間勞動的農民,每天補充含鹽0.3%的飲料。
對輕癥中暑者應給予:
A.靜脈注射生理鹽水
B.物理降溫
C.藥物降溫
D.蔭涼通風處休息,飲清涼飲料
E.吸氧3—5L/min
『正確答案』D
指導夏季防中暑不妥的是
A.飲低鹽清涼飲料
B.室內通風良好
C.采取降溫措施
D.穿深色衣防日射
E.服用防暑藥
『正確答案』D
由于烈日暴曬或強烈輻射頭部,大量紫外線進入顱內,出現劇烈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嘔吐等癥狀,稱
A.熱射病
B.日射病
C.熱痙攣
D.熱衰竭
E.先兆中暑
『正確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