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局部給藥
一、滴藥法
滴藥法是將藥液滴入眼、耳、鼻等處,以達到局部或全身的治療作用,或作某些診斷檢查。
(一)滴眼藥法
用滴管或眼藥滴瓶將藥液滴入結膜囊,以達到殺菌、收斂、消炎、麻醉、散瞳、縮瞳等治療或診斷作用。
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頭稍后仰,眼向上看。
2.用棉簽或棉球拭凈眼部分泌物。
3.操作者一手將病人下眼瞼向下方牽引,另一手持滴管或滴瓶,手掌跟部輕輕置于病人前額上,滴管距離眼瞼1~2cm,將藥液1~2滴滴入眼下部結膜囊內。
4.輕輕提起上瞼,使藥液均勻擴散于眼球表面,以干棉球拭干流出的藥液,并囑病人閉目2~3分鐘。
5.用棉球緊壓淚囊部1~2分鐘。
(二)滴耳藥法。
將滴耳劑滴入耳道,以達到清潔,消炎的目的。
方法:
1.病人取坐位或臥位,頭偏向健側,患耳朝上。
2.吸凈耳道內分泌物,必要時用3%過氧化氫溶液反復清洗至清潔,以棉簽拭干。
3.操作者一手將耳廓向后上方輕輕牽拉,使耳道變直,如為小兒滴耳,需將其耳廓向下牽拉,方可使耳道變直。另一手持滴瓶,將藥液2~3滴滴入耳道輕壓耳屏,使藥液充分進入中耳。
4.用小棉球塞入外耳道口,以免藥液流出。
5.注意避免滴管觸及外耳道,污染滴管及藥物。
6.囑病人保持原體位1~2分鐘。
(三)滴鼻藥法
從鼻腔滴入藥物,治療上頜竇、額竇炎,或滴入血管收縮劑,減少分泌,減輕鼻塞癥狀。
方法:
1.病人取坐位,頭向后仰,或取垂頭仰臥位,如治療上頜竇、額竇炎時,則取頭后仰并向患側傾斜。
2.擤鼻,以紙巾抹凈,解開衣領。
3.操作者一手輕輕推鼻尖以充分顯露鼻腔,另一手持滴管距鼻孔約2cm處滴入藥液3~5滴。
4.輕捏鼻翼,使藥液均勻分布鼻腔黏膜。
5.稍停片刻才恢復如常體位,用紙巾揩去外流的藥液。
6.觀察療效反應,并注意有無出現反跳性黏膜充血加劇,其原因與血管收縮劑連續使用時間過長(超過3天)有關。
二、插入法
(一) 直腸栓劑插入法
直腸插入甘油栓,軟化糞便,以利排出。栓劑中有效成分被直腸黏膜吸收,可產生全身治療作用,如解熱鎮痛藥栓劑。
方法:
1.病人取側臥位,膝部彎曲,暴露出肛門括約肌。需要時用屏風遮擋,拉好窗簾。
2.操作者戴上指套或手套,囑病人張口深呼吸,盡量放松。
3.將栓劑插入肛門,并用示指將栓劑沿直腸壁朝臍部方向送入。
4.置人栓劑后,保持側臥位15分鐘,以防藥物栓滑脫或融化后滲出肛門外。
5.觀察是否產生預期藥效,若栓劑滑脫出肛門外,應予重新插入。
(二)陰道栓劑插入法
陰道插入栓劑,以起到局部治療作用,如治療陰道炎。
方法:
1.病人取仰臥位,雙腿分開,屈膝或臥于檢查床上,支起雙腿。需要時用屏風遮擋病人。
2.操作者利用置人器或戴上手套將陰道栓劑沿陰道下后方向輕輕送入,達陰道穹窿。
3.囑病人至少平臥15分鐘,以利藥物擴散至整個陰道組織和利于藥物吸收。
4.為避免藥物或陰道滲出物弄污內褲,可使用衛生棉墊。
5.指導病人在治療期間避免性交。
6.觀察用藥效果。
三、皮膚用藥
皮膚給藥的常用劑型有溶液、軟膏、粉劑、糊劑、乳膏劑、搽劑、透皮貼劑等。
方法:
1.用藥前,先用溫水與中性肥皂清潔皮膚,有皮炎則用清水清潔。如有破損,要注意無菌操作。
2.選用不同藥物制劑
(1)溶液:是一種可溶性藥物的澄清溶液,多以水為溶劑,具有清潔、消炎等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皮炎伴大量滲液或繼發感染時。一般用濕敷法。
(2)軟膏:由藥物加凡士林或羊毛脂配制而成,具有潤膚、軟化痂皮、保護作用。主要用于慢性皮炎、過度角化及潰瘍等。一般每日涂患處2~3次,不可過厚。此法不宜用于急性或亞急性伴急性滲出、糜爛時。
(3)粉劑:由一定量的粉末狀藥物加入氧化鋅、滑石粉配制而成,具有保護、收斂作用。主要用于急性或亞急性皮炎而無滲液的創面。使用方法是將粉劑撲撒在皮損處,每日數次。
(4)糊劑。
(5)乳膏劑。
(6)搽劑。
(7)透皮貼劑。
四、舌下給藥
目前常用的藥物有抗心絞痛藥硝酸甘油,因硝酸甘油的化學結構中具有酯鍵,口服后極易被水解,以致藥物在進入血循環前即失效,而舌下給藥,迅速奏效,2~5分鐘即可發揮作用。
方法:
1.將藥片置于舌下,任其自然溶解,不可嚼碎吞下。
2.告知病人不要將藥片吞服;不要放在舌的上面(舌上給藥),因為舌表面有舌苔和角質層,很難吸收藥物。
3.冠心病病人舌下給藥時,最宜采取半臥位,因為半臥位時,可使回心血量減少,減輕心臟負擔,使心肌供氧相對滿足自身需要,從而緩解心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