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生態的平衡
微生態的平衡是指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與不同宿主在不同發育階段動態的生理性組合,達到定位、定性、定量三個方面的平衡。
(二)微生態失衡
微生態失衡是指在外環境影響下,正常微生物之間及正常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平衡狀態改變,由生理性組合轉變成病理組合的狀態。微生態失衡會引起菌群失調和移位。
1.原位菌群失調 原位菌群失調是指正常菌群雖仍生活在原來部位,亦無外來菌入侵,但發生了數量或種類結構上的變化,即出現了偏離正常生理組合的生態學現象。根據失調程度不同,原位菌群失調可分為三度。
一度失調:在外環境因素、宿主患病或所采取的醫療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或化學藥物治療)的作用下,一部分細菌受到了抑制,而另一部分細菌卻得到了過度生長的機會,造成某些部位正常菌群的結構和數量發生暫時性的變動,即為一度失調。失調的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可自然恢復,臨床上稱這為可逆性失調。
二度失調:正常菌群的結構、比例失調呈相持狀態;菌群內由生理波動轉變為病理波動。去除失調因素后菌群仍處于失調狀態,不易恢復,即具有不可逆性。多表現為慢性腹瀉(腸炎)、腸功能紊亂及慢性咽喉炎、口腔炎、陰道炎等,臨床常稱為比例失調。
三度失調:原正常菌群大部被抑制,只有少數菌種占決定性優勢。發生三度失調的原因常為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使大部分正常菌群消失,而代之以過路菌或外襲菌,并大量繁殖而成為該部位的優勢菌。三度失調表現為急性重病癥狀,如難辨梭菌引起的偽膜性腸炎。白色念珠菌、綠膿桿菌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為三度失調的優勢菌。正常菌群的三度失調亦稱菌群交替癥或二重感染。
2.移位菌群失調 在醫院中更嚴重的是移位菌群失調,也稱定位轉移或易位。即正常菌群由原籍生活環境轉移到外籍生活環境或本來無菌的部位定植或定居,如大腸中的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轉移到呼吸道或泌尿道定居。其原因多為不適當地使用抗生素,即該部位的正常菌群被抗生素抑制或消滅,從而為外來菌或過路菌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定植的條件。
移位菌群失調表現為:橫向轉移,如下消化道向上消化道轉移,上呼吸道向下呼吸道轉移;縱向轉移,如皮膚及黏膜表層向深層轉移;腸腔向腹腔轉移;經血循環或淋巴循環向遠處轉移。外科手術、插管等侵入性診療容易引發移位菌群失調;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大面積燒傷病人等也易于發生移位菌群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