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定植與定植抵抗力:
(一)細菌的定植
各種微生物(細菌)經常從不同環境落到人體,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斷生長、繁殖后代,這種現象通常稱為“細菌定植”。定植的微生物必須依靠人體不斷供給營養物質才能生長和繁殖,才能進而對人體產生影響(如導致感染)。
(二)定植的條件
1.必須具有黏附力 細菌只有牢固地黏附在機體的黏膜上皮細胞上,才不會被分泌物、宿主的運動或其器官的蠕動沖擊掉,這是細菌能夠在人體定植的關鍵。定植的微生物的黏附機制相當復雜。
2.必須有適宜的環境 細菌要長期生存必須有一定的環境條件,也即定植部位的各種環境因素,如氧化一還原電勢,以及+pH值和營養物質等要能滿足定植細菌的需要。
3.必須有相當的數量 在定植過程中,有一部分細菌會因黏附不牢固而脫落,即使已初步定植的細菌也會隨上皮細胞的代謝活動而被排除。因此,從一開始就必須有大量的菌群,才可能有一定數量的細菌定植成功。
(三)定植抵抗力
有些微生物為什么不能在人體定植,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環境條件不適宜,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宿主的機體存在著定植抵抗力。已在特定部位定植的正常菌群一般都具有抑制其他細菌再定植的能力,即定植抵抗力。
(四)去污染的概念
所謂去污染(decontamination)就是人為地將機體的正常菌群或已定植的細菌,部分或全部去除的一種防止感染措施,一般可分為全部去污染和選擇性去污染兩個類型。
1.全部去污染 為了防止手術后感染,在術前常常先給病人施用各種強力的廣譜抗生素,試圖在“絕對無菌”條件下進行手術,以保證手術成功。有人將全部去污染與選擇性去污染的結果進行了比較,發現采用全部去污染的術后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選擇性去污染。所以,現代的多數臨床醫師已逐漸放棄用全部去污染來預防感染的做法。
2.選擇性去污染 選擇性去污染就是采用窄譜抗生素,有針對性地去除某一類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