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皮質表面解剖
圖3-1圖示了一些重要的皮質表面標志,可結合磁共振進行病灶定位1。額中回通常較額上回或額下回更彎曲并通過一個峽部與中央前回相連。只有2%的中央溝與外側裂相通(98%的標本中有”中央下回”)。頂間溝(ips)將頂上小葉與頂下小葉分開。頂下小葉主要由角回和緣上回組成。外側裂止于緣上回(Brodmann’s40區),顳上溝止于角回。
Brodmann’s分區
圖3-1也列出了臨床上重要的人腦細胞構筑學Brodmann’s(Br.)分區,這些分區的功能意義如下:
Br.3,1,2區:第一軀體感覺區
Br.41&42區:第一聽覺區(Heschl橫回)
Br.4區:第一運動區(也稱運動帶),此區含有大量巨型Betz錐體細胞。
Br.6區:運動前區
Br.44區:(優勢半球)Broca’s區(運動性語言中樞)A
Br.17區:第一視覺區
Wernicke’s區(語言)A:在優勢半球,主要包括Br.40區與Br.39區的一部分(可能也包括顳上回的后1/3)
Br.8區:圖3-1上的窄帶狀部分(額葉眼區)引起向相反方向的自發眼球運動。
表3-1大腦溝裂
prcs |
中央前溝 |
pocs |
中央后溝 |
sfs ifs |
額上溝 額下溝 |
sts its |
顳上溝 顳下溝 |
ips |
頂間溝 |
pocn |
枕前切跡 |
表3-2大腦腦回
SFG,MFG |
額上回、額中回 |
IFG |
額下回 |
STG,MTG,ITG |
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 |
SPL,IPL |
頂上小葉、頂下小葉 |
PreCG,PostCG |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
SMG |
緣上回 |
AG |
角回 |
OG |
眶回 |
A.由于確切位置的個體差異,語言區仍不能準確地解剖定位,為了最大限度切除病變并避免失語,可以利用術中腦地形圖2或術中皮層體感誘發電位的反相定位3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