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Yellow Oleander Leaf
【異 名】 黃花狀元竹、酒杯花。
【來 源】 為夾竹桃科植物Thevetia peruviana (Pers.) K.Schum.的葉。
【植物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有乳汁。葉互生,線形或狹披針形,長10-15cm,寬6-12mm,光亮無毛,邊緣稍反卷,無柄。聚傘花序頂生;花萼5深裂;花冠色,漏斗狀,裂片5,左旋,喉部有5枚被毛鱗片;雄蕊5,著生于花冠喉部;子房2室,柱頭盤狀,花盤黃綠色,5淺裂。核果扁三角狀球形,直徑3-4cm,熟時(shí)淺黃色,內(nèi)有種子3-4粒。種子兩面凸起,堅(jiān)硬;ㄆ冢叮保苍,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草藥產(chǎn)地】 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臺(tái)灣、江蘇、河北有栽培。
【采 收】 全年可采,曬干。
【藥 材】 葉線形或狹披針形,頂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多向下表面反卷成筒狀或槽狀,上表面深綠色或灰綠色,下表面淡黃綠或灰黃綠色,具密集白色小點(diǎn),側(cè)脈羽狀平行。
【藥用價(jià)值】 含黃夾甙B、白堅(jiān)皮醇[Ⅰ-(d)-bornesitol]。
【性味歸經(jīng)】 性溫,味辛;有大毒。
【功效作用】 解毒消腫。用于蛇頭癤。
附注:種子亦入藥,有大毒,有強(qiáng)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