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科目】:常山, 雞骨常山, 白常山.八仙花科, 虎耳草科.
【植物形態(tài)】:落葉灌木, 高達(dá)2米.主根木質(zhì), 堅(jiān)硬, 圓柱形, 常作被狀彎曲, 長達(dá)30cm(厘米)以上, 直徑5~25mm(毫米), 外皮黃棕色或灰棕色, 有縱紋.莖枝圓形, 有節(jié), 幼時(shí)被棕黃色短毛.葉對生, 橢圓形、廣披針形或長圓狀倒卵形, 長5~17cm(厘米), 寬2~6cm(厘米), 基部楔形, 先端漸尖, 邊緣有細(xì)鋸齒, 表面深綠色, 背面淡綠色, 幼時(shí)兩面均疏被棕黃色短毛.花淡蘭色, 頂生狀圓錐花序, 花萼管狀, 附生于子房上, 先端5~6齒, 花瓣5~6片, 雄蕊10~12枚著生于花瓣基部, 子房下位, 3~5室.漿果圓形, 蘭色有宿存的萼和花柱.
【生態(tài)分布】:產(chǎn)我國中部和長江流域各省; 多生于山坡闊葉樹林邊, 溝谷叢林下或溪邊灌叢中.
【藥用部分】:根、葉入藥, 8~10月采收.
【作用功效】:性味苦、寒, 有毒.能止痰、截癥, 治療新久各種瘧疾, 老痰積飲, 欲吐不能, 胸脅脹滿等癥.
【用量用法】:5分~3錢.老年及體弱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