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科目】:野苦李薔薇科
【植物形態】:落葉小喬木, 高可達8米.樹皮灰褐色, 粗糙, 小枝褐色, 無毛而且光澤.葉互生, 倒卵形, 橢圓狀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5~8.5厘米, 寬2~3.5cm(厘米), 基部楔形, 并下延成柄, 先端短驟尖或漸尖, 表面深綠色, 幼時在主脈上疏生白色柔毛, 后漸脫落, 背面淡綠色, 脈間具淡褐色叢生柔毛, 邊緣具細密圓鈍重鋸齒, 兩側基部連葉柄處具腺點數粒, 葉柄長0.8~1.5cm(厘米), 上面中央具溝, 光滑無毛.花白色, 常數朵叢生, 花萼、花冠5片, 雄蕊多數, 子房光滑無毛, 上位, 1室.核果球狀卵形, 頂端尖, 基部深陷, 具溝線, 熟時黃色或紫紅色, 表面披白粉一薄層, 核扁.
【生態分布】:我國中部和南部各省栽培.
【藥用部分】:果實、核仁、葉、枝、根入藥, 夏季采收.
【作用功效】:果實性味酸、苦, 微溫.治骨節間勞熱, 胃痛嘔惡.核仁性味苦、平.能活血祛瘀, 滑腸, 利水.治跌打損傷, 瘀血作痛, 水氣浮腫, 大便燥結等癥, 孕婦忌用.根白皮性大寒.治消渴, 赤白痢, 婦人帶下等癥.花芳香味苦.去粉刺黑斑, 葉性味甘、酸、平.治小兒壯熱.樹膠性味苦、寒, 定疼消腫.治目翳.
【用量用法】:果3錢~1兩, 核仁2~4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