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科目】:大葉黃荊, 黃荊樹, 蚊子柴, 布荊, 五指柑.馬鞭草科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可達5米, 全體有香氣, 嫩枝被細絨毛.葉對生, 掌狀復葉, 常為5小葉, 間有3小葉, 小葉橢圓狀卵形、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 小葉長3~10cm(厘米), 基部楔形, 先端長尖, 全緣或淺波狀緣, 或兩側有淺鋸齒2~5個, 表面綠色, 稀有短毛, 背面白色, 被小柔毛, 干時黑色, 中間3小葉具柄, 兩側小葉常無柄.花淡紫色, 頂生圓錐狀花序, 萼鐘狀, 5裂, 花冠唇形, 5裂, 雄蕊4枚, 2強, 子房上位, 2室.核果球形, 褐色.
【生態分布】:產我國南北各地; 多生于溪邊灌叢中, 村落附近及路邊也常有生長.
【藥用部分】:根、莖、葉、果實入藥, 夏秋采收.
【作用功效】:性味辛、苦, 無毒.能消暑止渴, 利尿, 鎮痛祛痰, 利氣.莖治灼爛, 灼瘡, 風火牙痛, 青盲內障.根性味甘、苦、平, 無毒.能解肌發汗; 治心風, 頭風, 肢體諸風.葉性味苦、喊, 無毒.治痢疾霍亂轉筋, 血淋, 下部瘡, 腳氣腫滿, 九竅出血.果實性味苦、溫, 無毒.能除骨間寒熱, 通利胃氣, 止咳逆下氣; 治心痛及婦女白帶, 小腸疝氣, 耳聾.荊瀝(取粗莖一段, 火烤之, 兩端流出的荊汁)性味甘、平, 無毒, 能去心間煩熱, 除痰唾, 解熱痢; 治頭風目眩, 中風口噤, 頭痛瘡腫, 下痢等.
【用量用法】:果實1.5~3錢; 根3~7錢; 葉2~3錢; 荊瀝50~100毫升沖服.
★ 草藥圖片:黃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