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Indian Quassiawood Twing and Leaf
【異 名】 土樗子、苦皮樹、苦膽木、熊膽樹。
【來 源】 為苦木科植物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 (D.Don) Benn. 的枝和葉。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平滑,有灰色皮孔及斑紋,小枝綠色至紅褐色。葉互生,羽狀復葉,小葉9-15,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0cm,寬2-4.5cm,先端銳尖,邊緣具不整齊鈍鋸齒,沿中脈有柔毛。傘房狀總狀花序腋生,花單性異株;萼片、花瓣、雄蕊及子房心皮綿4-5出數。核果倒卵形,3-4個并生,藍至紅色,有宿萼。花期4-6月。
【草藥產地】 生于山坡、山谷及村邊較潮濕處。產于黃河流域以南各地。
【采 收】 全年可采,曬干。
【藥 材】 枝圓柱形,直徑0.5-2cm,表面灰綠色或棕綠色,有細密縱紋及點狀皮孔,質脆;木部段塊塊片狀,黃色;葉為單數羽狀復葉,小葉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氣微,味極苦。
【藥用價值】 含苦木內酯A-N(nigakilactone A-N)、黃楝素C-G(picrasin C-G)、苦木半縮醛C-C,并含苦木酮(nigakinone)、甲基苦木酮、Ⅰ-羥甲基-β-卡波林(Ⅰ-hydroxymethyl-β-carboline)等。
【性味歸經】 性寒,味苦。
【功效作用】 抗菌消火,祛濕解毒。用于感冒、急性扁桃體炎、腸炎、濕疹;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