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發現噬菌體感染有裂解性和溶源性之分。以大腸桿菌的λ噬菌體為例,裂解性感染于經歷上述復制周期后產生大量子代病毒粒而將細菌裂解;而溶源性感染時,噬菌體DNA環化并整合到大腸桿菌DNA的特異性位點上,隨著細菌的分裂而傳給子代細菌,細菌不被裂解也不產生子代病毒粒。營養條件、紫外線或化學藥物都能使溶性源感染轉化為裂解性。動物的DNA病毒如SV40、腺病毒、皰疹病毒等于感染敏感細胞(稱為容許細胞)后,形成裂解性感染,而于感染不大敏感的細胞(稱為不容許細胞)后,則形成轉化性感染。轉化性感染與溶源性感染相似,病毒DNA或其片段整合于細胞染色體上,并隨細胞分裂而傳給子代細胞,表達其部分基因(一般為早期基因),但不產生子代病毒粒,細胞也不死亡,但被轉化成類似于腫瘤細胞,可無限地傳代。另一方面,RNA腫瘤病毒(如雞肉瘤病毒)必須先將其RNA反轉錄成dsDNA并整合到細胞染色體上,才能進行復制,所以這種感染方式是獨特的,既是轉化性感染,又產生大量病毒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