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繼抗毒素之后,又限快發現了免疫溶菌現象。Pfeiffer(1894)用新鮮免疫血清在豚鼠體內觀察到對霍亂弧菌的溶菌現象。Bordet發現如將新鮮免疫血清加熱60℃30分鐘可喪失溶能力。他認為在新鮮免疫血清內存在二種不同物質與溶菌作用有關。一種對熱穩定的物質稱為溶菌素即抗體,有特異性,另一種對熱不穩定的物質,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為非特異性成分,稱之為補體。它具有溶菌或溶細胞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需有抗體存在才能實現。
各地 動態 |
全國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貴州 | 黑龍江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河南 | 山東 | 湖南 | 湖北 | 廣東 | 海南 | 四川 | 云南 | 內蒙古 | 廣西 | 陜西 | 甘肅 | 寧夏 | 青海 | 西藏 | 新疆 |
19世紀末,繼抗毒素之后,又限快發現了免疫溶菌現象。Pfeiffer(1894)用新鮮免疫血清在豚鼠體內觀察到對霍亂弧菌的溶菌現象。Bordet發現如將新鮮免疫血清加熱60℃30分鐘可喪失溶能力。他認為在新鮮免疫血清內存在二種不同物質與溶菌作用有關。一種對熱穩定的物質稱為溶菌素即抗體,有特異性,另一種對熱不穩定的物質,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為非特異性成分,稱之為補體。它具有溶菌或溶細胞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需有抗體存在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