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是骨外主治醫師考試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把肱骨髁上骨折的復習資料整理如下,請參考:
(一)解剖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與肱骨髁的交界處發生的骨折。肱骨干軸線與肱骨髁軸線之間有30°~50°的前傾角,這是容易發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在肱骨髁內、前方有肱動脈、正中神經經過。在神經血管束的淺面有堅韌的肱二頭肌腱膜,后方為肱骨,一旦發生骨折,神經血管容易受到損傷。在肱骨髁的內側有尺神經(內上髁的后下方有尺神經溝),外側有橈神經,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側方移位而受到損傷。
肱骨髁上骨折多發生于10歲以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復位時,橈側或尺側移位未得到糾正,或骨折線經過骺板造成了骨骺損傷,骨折愈合后,可出現肘內、外翻畸形。
(二)分類、臨床表現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為間接暴所致,患者多有摔倒手著地的外傷史,肘部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處于半屈曲位。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上移位,同時可以伴有側方移位,但肘后三角關系正常。此骨折近段向前下移位,極易壓迫或刺傷肱動脈,再加上組織水腫、局部腫脹,容易會出現前臂骨筋膜室綜合征,導致前臂缺血性肌攣縮。檢查時要特別注意前臂腫脹程度,橈動脈搏動。
(三)治療:
手法復位外固定:受傷時間短,局部腫脹輕,沒有血循環障礙者。
切開復位內固定:手法復位失敗;傷口較小的開放性骨折,污染不重;合并血管神經損傷。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受傷后,肘部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斑,肘后凸起,骨折端可刺破皮膚形成開放骨折,少有合并神經血管損傷。(骨折后患肢處于屈曲狀態,起到保護作用)。查體肘上方壓痛,肘后可觸到骨折端。X線可見近端向后下移位,遠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呈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同時可以伴有側方的移位。
治療:基本同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