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內科主治醫師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
本病之病原體為肺炎衣原體。1965年Grayston首次在一中國臺灣兒童之結膜分泌物中,分離出一株與其他衣原體不同的衣原體,當時命名為TW(Taiwan)-183.1983年又在美國西雅圖1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大學生咽部分泌物中,分離出另一株衣原體而命名為AR-39,后經研究鑒定,發現此兩株實為同一種衣原體,其包涵體形態與鸚鵡熱衣原體類似,但其網狀體超微結構、單克隆抗體反應及DNA同源性均有別于沙眼及鸚鵡熱衣原體,1989年正式命名為TWAR,又稱肺炎衣原體,為衣原體屬中之第三種衣原體。
肺炎衣原體的形態與另兩種衣原體有不同,但近似鸚鵡熱衣原體,包涵體為致密卵圓形,不含糖原碘染色陰性。電鏡下原體典型為梨形,亦可呈多形性,平均直徑380nm,周圍原漿區較大;始體為球形,平均直徑510nm.
肺炎衣原體的主要外膜蛋白(MOMP)為主要結構蛋白,其最重要的是熱休克蛋白(HSP),是其重要的致病物質,尤其與血管內膜損傷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密切相關。目前所知有兩個血清型。
組織培養較其他衣原體困難,可用Hela細胞、229細胞、HEP-2(人喉癌)細胞、McCoy細胞及MTED(人氣管上皮)細胞培養,其中HEP-2細胞最敏感。
呼吸內科學主治醫師輔導:肺炎衣原體相關輔導:
呼吸內科學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的治療
呼吸內科學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的預防
呼吸內科學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的鑒別
呼吸內科學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的輔助檢查
呼吸內科學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表現及診斷
呼吸內科學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發病機制
呼吸內科學輔導:肺炎衣原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