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痹湯
取當歸、丹參、海風藤、獨活各18克,雞血藤、透骨草、鉆地風各21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祛風通絡、散寒除濕、養血活血的功效,適合有肢體疼痛、重著、腫脹、屈伸不利、患處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遇寒痛增、舌質淡、苔白、脈玄等實寒癥狀的風濕病患者使用。患者若有肢體關節酸疼、游走不定、時發時止、來去迅速等風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防風、羌活和威靈仙。患者若有肢體關節腫脹、酸痛如墜、痛處重著不移、肌膚麻木不仁等寒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薏米、萆解。患者若有肢體關節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得熱痛輕、遇寒疼痛加重等寒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制川烏、制草烏或桂枝、細辛。
2清痹湯
取忍冬藤60克,敗醬草、青風藤、老鶴草各30克,土茯苓21克,絡石藤18克,丹參20克,香附15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適合有關節疼痛、捫之發熱、遇熱痛增、關節屈伸不利、舌質紅、苔黃、脈數等實熱癥狀的風濕病患者使用。患者若同時出現風熱襲表的癥狀,卡在此方加入連翹和葛根。患者若同時出現氣分盛熱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生石膏和知母。患者若出現熱入營血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生地、丹皮和元參。患者若出現濕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防已和白花蛇舌草。患者若出現熱邪傷陰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生地和石斛。
3化瘀通痹湯
取當歸18克,丹參、透骨草各30克,雞血藤21克,元胡、香附各12克。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的功效,適合有外傷史、痛處固定不移、疼痛呈針刺樣、皮色紫暗、病情頑固不愈、關節出現畸形、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有瘀斑等淤血痹阻癥狀的風濕病患者使用。患者若有畏寒肢冷、患處冷痛等寒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桂枝、制川烏、制草烏。患者若有發熱、大便干結、小便色黃等熱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敗醬草和丹皮。患者若有肢體疲殆、氣短懶言等氣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黃芪。患者若有頭暈目眩、倦怠乏力等血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制首烏和生地。患者的肢體關節若出現較明顯的畸形,可在此方中加入炒穿山甲、烏蛇和全蝎。
4黃芪桂枝青藤湯
取黃芪60~120課,桂枝、雞血藤各15~20克,白芍30~60克,青風藤30~45克,炙甘草6~9克,生姜5片,大棗5~10枚。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了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益氣養血、痛陽蠲痹的功效,凡有肢體關節酸痛或麻木、病情常在勞累時發作、在氣候寒冷或環境潮濕時加重、體型瘦削或徐重、面色蒼白、自汗畏風、神疲乏力、脈細弱無力等風寒濕邪痹阻、氣血虧虛癥狀的風濕病患者皆可使用。患者若有疼痛呈游走性等風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海風藤20~30克。患者若有肢體沉困、下肢尤甚等濕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萆解、云茯苓各15~30克,并去掉方中的甘草,將白芍的分量減至30克以下。患者若有患處發涼、遇寒疼痛加重,遇熱疼痛緩釋等寒邪偏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制川烏、制草烏各1.5克,并增加桂枝的用來量。
患者的病程若較長,且出現關節腫大、關節中有結節或出現畸形、患處顏色較暗等痰濁內阻的癥狀,可在次此方中加入南星5克,僵蠶9~12克。患者若出現肢體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淤血阻滯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將愛如穿山甲9克,赤芍12~20克,丹參30克,并增加雞血藤的用量。患者乏力、倦怠等氣虛的癥狀若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黨參15~20克,并將黃芪的用量增至90~120克。患者畏風、自汗的癥狀若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防風8~9克,白術9~15克(或加入五味子10克,牡蠣20~30克),并去掉方中的生姜,減少青風藤和桂枝的用量。
患者若有心悸、肢體麻木、視物昏花、眼睛干澀等血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制首烏30克、枸杞20克,并增加白芍的用量。患者若出現畏寒、四肢欠溫、面色白等陽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附子6克,淫羊藿15~20克。患者若出現脹滿、食少、便溏等脾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白術30~60克,薏米30克,焦麥芽、焦山楂、焦神曲各9~12克。患者若出現腰膝酸軟等腎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桑寄生30~45克,杜仲、川斷各15克。患者上肢疼痛的癥狀若較明顯,可在此方中加入片姜黃9克,羌活15克。
患者頸部疼痛的癥狀若較明顯,可在此方中加入葛根20~30克。患者下肢疼痛的癥狀若較明顯,可在此方中加入川牛膝15~20克,木瓜20克。需要注意的是,有個別患者在使用2~3劑此方后,會出現頭部脹痛、目赤、頭部脹痛加重或腹瀉等癥狀。在配伍一些佐藥或減量繼續使用此方后,這些不良反應可逐漸消失。因此,患者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此方。此方中的用劑量宜從最小的有效劑量開始,然后逐漸增加劑量。屬于實證、熱癥、肝陽上亢證、陰虛火旺證的風濕病患者應禁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