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主管護師考試考前模擬試題及答案(專業實踐能力)(11)
時間:2013-05-06 14:35
來源:主管護師考試 作者:lengke
點擊:次
參考答案:
1.A【解析】呼吸困難是慢性呼吸衰竭病人最早最突出的表現。
2.E【解析】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需要絕對臥床休息的時間是4周。
3.A【解析】室性期前收縮二聯律是洋地黃中毒最常見的心律失常。
4.B【解析】急性腎盂腎炎不影響腎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因此不會導致貧血。
5.D【解析】紙包后焚燒是殺滅結核桿菌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
6.C【解析】顱內容積增加的總和超過顱腔代償容積(8%--10%)時,臨床出現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三主征”和(或)脈搏緩慢、呼吸深慢、血壓升高“兩慢一高”征。
7.D【解析】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見的并發癥。
8.B【解析】嚴重水腫伴有少尿時,每日攝水量最多不超過1000ml;
9.B【解析】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最突出的表現。
10.D【解析】撲翼樣震顫是肝性腦病最有意義的體征。
11.C【解析】癲癇強直一陣攣發作時最主要的護理問題是清理呼吸道無效,所以此時最主要偽護理是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
12.B【解析】強直一陣攣發作是癲癇最常見的發作類型。
13.C【解析】癲癇大發作每次超過30分鐘或頻繁發作,在發作間期處于昏迷時,稱為癲癇持續狀態。
14.A【解析】全身抽搐、意識喪失是癲癇強直一陣攣發作的特點。
15.E【解析】癲癇病人應避免參加有危險的工作如攀高、游泳、駕駛車輛、爐火旁或高壓電機房工作等。
16.E【解析】急性硬腦膜外血腫患者有典型的中間清醒期,即外傷后因腦震蕩出現意識障礙昏迷,隨后清醒,隨著顱內出血、血腫形成及腦水腫加重,顱內壓增高甚至發生腦疝,病人會再次昏迷。
17.B【解析】符合典型癲癇大發作的特點。
18.D【解析】早期常無自覺癥狀,脾大(巨脾癥)常為其突出體征,并伴有乏力、低熱、多汗、腹脹等表現。
19.E【解析】心源性水腫首先發生于身體的下垂部位。
20.B【解析】大多數暈厥發生意識障礙的速度較慢,時間較短、程度較輕。
21.B【解析】急性胰腺炎患者進食后疼痛加重,且不易被解痙劑緩解。
22.C【解析】右心衰可引起周圍靜脈壓的升高。
23.E【解析】尿毒癥患者的飲食應為高熱量、高生物效價的低蛋白飲食。
24.C【解析】長期臥床的心衰病人,在床上作下肢活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25.E【解析】固定于半臥位可有效減少回心血量,從而減輕肺淤血的程度。
26.B【解析】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是左心衰竭最典型的臨床表現,勞力性呼吸困難是左心衰最早出現的臨床表現。
27.B【解析】根據心功能判斷標準來判斷,心功能屬Ⅱ級。
28.B【解析】除B項外,其他均為應用洋地黃的禁忌證。
29.D【解析】心室顫動為最嚴重的心律失常,可致心臟驟停。
30.A【解析】風心病最多見的心律失常是房顫。
31.A【解析】風心病最多見的并發癥是充血性心力
32.C【解析】肝癌最常見的表現是肝區疼痛。半數以上患者以此為首發癥狀,多為持續性隱痛、刺痛或脹痛,夜間或勞累后加重,癌腫累及膈肌時有右肩背部牽涉痛。
33.C【解析】肝癌患者因肝臟本身病變以及術中阻斷肝血流引發肝損害等,術后患者易出現肝性腦病,因此術前不可用肥皂水灌腸,以減少腸道氨的吸收,預防肝性腦病。
34.D【解析】肝葉切除患者術后易出現肝斷面出血,因此術后不宜過早下床活動。
35.B【解析】體外循環手術患者術后常見的電解質紊亂是低血鉀,尤其是術前長時間服用強心利尿劑而轉流過程中尿量又多的患者更多見。
36.C【解析】該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煩躁不安,皮膚濕冷,應考慮心源性休克。
37.A【解析】對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病情判斷最有價值的是體溫。復溫是治療護理的關鍵。
38.B【解析】骨折早期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有休克、血管損傷、神經損傷、內臟損傷、感染、骨筋膜室綜合征和脂肪栓塞等。后期發生的并發癥有關節僵硬、骨化性肌炎、愈合障礙、畸形愈合、創傷性關節炎、缺血性骨壞死和缺血性肌攣縮等。
39.D【解析】該患者為右肺中葉支氣管擴張,病變局限。因痰多不易咳出,檢查時最有可能出現的體征是固定而持久的局限性濕噦音。
40.E【解析】為了預防非特異性感染,應告訴患者保持皮膚清潔,減少細菌污染}防止皮膚損傷,不給細菌侵入機體的途徑;處理原發病;治療相關的全身性疾病等。但若經常應用抗生素則可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一旦發生感染,則抗生素的治療效果會受到影響。
41.E【解析】骨折患者功能鍛煉分為三期。(1)早期(傷后l~2周):此期患者患處腫脹疼痛嚴重,主要任務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防止肌萎縮。運動重點是患肢肌肉舒縮鍛煉,固定范圍以外的部位在不影響患肢固定的情況下進行鍛煉。
(2)中期(傷后2~3周):此期患肢腫脹疼痛已減輕,骨折處已有纖維性連接,因此主要任務是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運動重點是骨折處上下的關節運動。(3)晚期(傷后6~8周后):此時已達骨折的臨床愈合,外固定已拆除,任務是促使關節活動和肌力的全面恢復,運動重點是以重點關節為主的全身鍛煉,此期是功能鍛煉的關鍵階段,可以彌補前兩期的不足。
42.E【解析】供皮區備皮,術前消毒不可使用碘酊;受皮區換藥,盡量使肉芽新鮮健康;創面涂片應無溶血性鏈球菌存在,皮片放置于冷等滲鹽水中。
43.C【解析】尿量及尿比重可反映腎血流和組織灌流狀態,是觀察休克變化簡便、有效的指標。尿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轉。尿量<25ml/h、尿比重增高,表明腎血管收縮或血量不足;血壓正常但尿量仍少且比重偏低者,提示急性腎衰竭可能。
44.C【解析】每天用75%乙醇滴牽引針孔2次,無菌敷料覆蓋,預防穿刺部位感染;牽引砝碼不能接觸地面,否則無法起到牽引作用;下肢行持續骨牽引時,應抬高床尾l5。~30。以保持對抗牽引,但是不應抬高床頭;牽引期間應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康復;同時應定時測量肢體長度,判斷牽引治療的效果,預防過度牽引。
45.C【解析】關節腔灌洗適應于表淺的大關節。方法為在關節上選擇兩個穿刺點,分別置入滴注管和引流管進行灌洗。輸液瓶應高出床面60~70cm,引流瓶應低于患肢50cm,以防引流液逆流。每日經滴注管滴入含抗生素的溶液2000~3000ml,術后12~24小時內快速滴人,以后減慢至50~60滴/分,逐漸減量,直至引流液澄清,細菌培養陰性為止。停止滴注后再繼續引流幾日,無引流液后拔管停止引流。
46.B【解析】該患者為消化性潰瘍活動期,有頭昏、乏力、黑蒙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現,應考慮潰瘍大出血,因此,護士還應重點詢問糞便顏色。
47.A【解析】該患者有休克征象,護士應立即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輸血輸液補充血容量。
48.B【解析】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因腹腔大量滲出、麻痹的腸腔內液體積聚、嘔吐及出血,使血容量銳減,最常見的并發癥為休克。
49.A【解析】急性闌尾炎手術切口為可能污染的手,術切口,因此其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切口感染。
50.A【解析】急性腎衰少尿無尿期禁食蛋白質3天,熱量供應以糖為主。3~4天以后采用低蛋白、高糖、多種維生素飲食。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