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炎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臨床以慢性宮頸炎多見
(一)病因
慢性宮頸炎多見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后,病原菌侵入而感染所致。
(二)病理
1.宮頸糜爛
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
(1)單純型糜爛:糜爛面平坦。
(2)顆粒型糜爛:糜爛面呈凹凸不平的顆粒狀。
(3)乳突型糜爛:糜爛面高低不平更明顯,呈乳頭狀突起。
2.宮頸肥大
由于慢性炎癥長期刺激,子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宮頸不同程度的增大。
3.宮頸息肉
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局部粘膜增生,逐漸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4.宮頸腺囊腫(Naboth cyst)
宮頸糜爛愈合過程中,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腫。
5.宮頸粘膜炎(endocervicitis)
病變局限于宮頸管內的粘膜及粘膜下組織。
(三)臨床表現
1.生理方面
(1)癥狀:白帶增多、腰骶部疼痛、下腹墜脹等。
(2)體征:檢查可見宮頸不同程度的糜爛、囊腫、肥大或息肉。
2.心理社會方面
病人常因疾病而害怕拒絕性生活,擔心癌變而焦慮。
(四)處理原則:局部治療為主。在治療前先作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
1.物理治療
方法有:電烙、電熨、激光、冷凍等,常用方法:激光治療時間為月經干凈后3~7天。
2.手術療法
常用宮頸錐形切除術、宮頸息肉摘除術。
3.藥物療法
局部涂硝酸銀、鉻酸、中藥等,有一定療效。
(五)護理評估
1.病史
了解婚育史、陰道分娩史及婦科手術史、宮頸損傷等情況,以評估發病的原因。
2.身體評估
了解慢性宮頸炎的臨床表現,將宮頸糜爛進行輕、中、重度分類。
3.心理社會評估
了解病人是否有思想壓力、焦慮、不安。
(六)護理診斷
1.組織完整性受損(impaired tissue integrity)
2.舒適改變
3.焦慮(anxiety)
(七)護理目標
1.病人舒適感增加。
2.病人焦慮感消失。
(八)護理措施
1.減少宮頸裂傷。
2.向病人傳授防病知識。定期婦科檢查。
3.為明確診斷應先作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
4.物理治療后分泌物增多,保持外陰清潔。
(九)護理評價
1.病人癥狀緩解或消失。
2.病人獲得正確的宮頸炎知識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