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考點:
1.脾破裂
2.肝破裂
一、脾破裂
脾是腹部內臟中最容易受損傷的器官,發生率幾乎占各種腹部損傷的20%~40%。 已有病理改變(門脈高壓癥、血吸蟲病、瘧疾、淋巴瘤等)的脾更易受損破裂。根據脾破裂部位及范圍可分為:中央型破裂(在脾實質深部)、被膜下破裂(在脾實質周邊部)和真性破裂(破損累及被膜)。以真性破裂多見,約占85%。破裂部位較多見于脾上極及膈面,出血量較大。特別是鄰近脾門者,有撕裂脾蒂的可能,一旦發生,病人可迅速發生出血性休克,甚至未及搶救而死亡。脾被膜下和實質內破裂者,因被膜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可形成血腫,臨床因無明顯內出血征象而不易被發現。有些血腫可自行吸收;但有些血腫,尤其是被膜下血腫在某些微弱外力的作用下,可突然轉為真性破裂,導致診治措手不及的嚴重后果。
(一)臨床表現與診斷
主要表現為腹腔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血性腹膜炎所致的腹膜刺激征多不明顯。B超檢查是首選方法。
(二)治療原則
無休克或容易糾正的一過性休克,影像學檢查證實損傷比較局限、表淺,無其他腹腔臟器合并傷者,可在嚴密觀察血壓、脈搏、腹部體征、血細胞比容及影像學變化的條件下行非手術治療。觀察中如發現繼續出血或發現有其他臟器損傷,應緊急手術處理。可根據病情,采用生物膠粘合止血、物理凝固止血、單純縫合修補、脾破裂捆扎、脾切除術等方法。近年來,基于對脾臟在免疫防御中作用的認識,在堅持“搶救生命第一,保留脾第二”的原則下,盡量保留脾的原則(尤其是兒童)已被多數外科醫生接受。
二、肝破裂
肝破裂在各種腹部損傷中約占15%~20%,右肝破裂較左肝破裂多見。肝破裂的致傷因素和病理類型和臨床表現都與脾破裂極為相似。
(一)臨床表現與診斷
主要表現為腹腔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但肝破裂后可能有膽汁進入腹腔,因此,腹痛和腹膜刺激征常較脾破裂者更為明顯。肝破裂后,血液有時通過膽管進入十二指腸,病人出現黑便或嘔血。B超檢查是首選方法。
(二)治療原則
肝破裂以手術治療為主。原則是徹底清創、止血,消除膽汁溢漏和建立通暢的引流。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指征與脾破裂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