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了解以下四個概念。
一、分娩
妊娠滿28周及以后的胎兒及其附屬物,從臨產發動直至從母體全部娩出的過程,稱為分娩。
二、足月產
妊娠滿37周至不滿42周(259~293日)間分娩,稱為足月產。
三、早產
妊娠滿28周至不滿37周(196~258日)間分娩,稱為早產。
四、過期產
妊娠滿42周及其后(294日及294日以上)分娩,稱為過期產。
第一節 分娩動因
分娩發動的原因復雜,多認為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子宮功能性改變
1.妊娠期階段 子宮平滑肌處于平穩靜息狀態,子宮及宮頸保持穩定,缺乏縮宮素受體,對縮宮素無反應。95%的妊娠子宮保持此狀態;5%子宮從靜息狀態被喚醒,有宮縮反應,而引起早產。
2.臨產階段 子宮靜息狀態結束,縮宮素受體增加;子宮肌細胞間隙連接增加;肌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子宮應激性增加,對縮宮素反應增強;宮頸軟化、子宮下段形成。
3.分娩階段 縮宮素受體大量增加,平滑肌對縮宮素敏感性增強;子宮規律性宮縮,宮頸擴張,胎兒娩出。
二、子宮功能性改變的生理變化
子宮由靜息狀態到靜息狀態失衡,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子宮肌細胞間隙連接增加。
2.子宮肌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
3.母體內分泌調節 分娩動因與母體內前列腺素(PGs)、雌激素、孕激素、縮宮素、內皮素、細胞因子等有關。
4.子宮下段形成、宮頸軟化。
三、胎兒成熟后的內分泌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