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歸經與藥理作用的關系
對429種常用中藥的藥理作用與歸經進行分析,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規律性聯系。如具有抗驚厥作用的22種中藥(如:鉤藤、天麻、羚羊角、地龍、牛黃、全蝎、蜈蚣等)均入肝經,入肝經率達l00%,符合中醫理論,顯著高于不具有抗驚厥作用中藥入肝經率(42.9%)。具有止血作用的仙鶴草、白芨、大薊入肝經率85.3%,符合“肝藏血”;53種壯陽藥全部入腎經,符合“腎病用腎藥的理論;具有瀉下作用的(大黃、芒硝、番瀉葉)等18種中藥入大腸經,符合大腸是傳導之腑的理論。具有止咳作用(杏仁、百部、貝母)等中藥,祛痰作用的(桔梗、前胡、遠志),具有平喘的(麻黃、地龍、款冬花)等中藥,入肺經率分別為100%,100%和95.5%,符合”肺主呼吸“、”肺為貯痰之器“的理論。
2.歸經與藥動學的關系
從中藥的有效成分在體內的分布情況分析與歸經的關系,認為它們之間也存在相關性。對23種有效成分研究結果,符合率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