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發現后一方面對臨床醫學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對抗原、抗體的理化性質,抗原和抗體反應特異性的化學基礎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逐漸形成了免疫化學的研究領域。
免疫化學研究初期首先從Landsteiner(1910)等人應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結合抗原,研究抗原-抗體反應特異性的化學基礎開始的。Heidelberger等人用肺炎球菌莢膜多糖抗原進行了抗原和抗體反應的定量研究。Marrack(1934)提出了關于抗原抗體反應格子學說,從理論上解釋了血清學反應象。Tiselius和Kabat(1938)建立了血清蛋白電泳技術,從而證明了抗體活性存在于血清丙種球蛋白部分,其后建立了分離純化抗體球蛋白的方法為抗體理化性質的進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礎。此后研究的重點轉向對抗體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在40年代還建立了蛋白質抗原性分析的新方法,如Elek、Oudin及Ouchterlony等人建立的凝膠擴散法。Grubar(1953)等人建立的免疫電泳技術促進了對蛋白質抗原性的免疫化學分析,從而發現了抗體分子的不均一性。使抗體的純化遇到了困難,因而對抗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進展緩慢,直到免疫生物學的進一步發展,對抗體分子不均一性有了本質的了解,改進了研究材料,才使抗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