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Henry Bence-Jones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尿液中發現一種特殊蛋白,可作為診斷該病的指標,后來稱為本—周(Bence-Jones)蛋白。這一發現開始了腫瘤標志的研究,故將這一年代稱為腫瘤標志的開創期或第一階段,見表1.
第二階段自1928年到1963年。這期間發現了諸多與腫瘤發生相關的物質,并逐漸認識它們作為激素、同工酶或蛋白類的理化特性。1963年至1969年間,Tatarinov(1964)從肝細胞癌患者血清中發現了甲胎蛋白(AFP),1965年Gold和Freeman從結腸癌組織中發現癌胚抗原(CEA),從而確立了在臨床上能廣泛應用的腫瘤標志,這是腫瘤標志研究的第三階段。第四階段從1975年起,Kohler和Milstein成功地創建了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人們利用此生物高技術制備了許多單克隆抗體。1979年Kaprowski用結腸癌細胞制備單克隆抗體,能識別糖類抗原(如CA19-9)從此開始用各種癌細胞和與癌有關的可溶性抗原制備單克隆抗體,確立了一系列特異性較強的腫瘤標志,為臨床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近年來,分子遺傳學的理論和實踐、基因定位和表達的研究、單克隆抗體工藝的完善和生物芯片技術的探索、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和蛋白組計劃的啟動,正在極大地豐富腫瘤標志的研究和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