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護理學】李某,男,30歲,因受到領導批評后感到壓抑,便服用敵敵畏,但被家人及時發現,送醫院診治。反映病情變化的最主要觀察的指征是
A.表情
B.面容
C.瞳孔
D.嘔吐物
E.皮膚與粘膜
學員提問:老師我不知道為什么?你解釋一下吧。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C。
有機磷農藥中毒的機理,一般認為是抑制了膽堿酯酶的活性,造成組織中乙酰膽堿的積聚,其結果引起膽堿能受體活性紊亂,而使有膽堿能受體的器官功能發生障礙。凡由臟器平滑肌、腺體、汗腺等興奮而引起的癥狀,與毒蕈中毒所引起的癥狀相似,則稱為毒蕈樣癥狀。
毒蕈堿樣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多汗、流涎、視力模糊、瞳孔縮小、呼吸困難、支氣管分泌物增多嚴重者出現肺水腫。
輕度中毒:有頭暈、頭痛、乏力、惡心、嘔吐、流涎、多汗、視力模糊、瞳孔縮小。
中度中毒:除上述癥狀加重外,有肌束顫動,瞳孔明顯縮小,輕度呼吸困難,腹痛腹瀉,步態蹣跚,輕度意識障礙。
重度中毒:除上述癥狀外,瞳孔極度縮小,呼吸極度困難,昏迷,呼吸麻痹。
【內科護理學】多見于老年男性,且與吸煙關系最密切的肺癌類型是
A.鱗狀上皮細胞癌
B.小細胞未分化癌
C. 大細胞未分化癌
D.腺癌
E.肺泡癌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A?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A。
鱗狀上皮細胞癌(簡稱鱗癌)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原發性肺癌的40%~50%,多見于年老的男性,與吸煙關系非常密切。以中央型肺癌多見,并有向管腔內生長的傾向,常早期引起支氣管狹窄,導致肺不張,或阻塞性肺炎。癌組織易變性、壞死,形成空洞或癌性肺膿腫。鱗癌生長緩慢,轉移晚,手術切除的機會相對多,5年生存率較多,但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不如小細胞未分化癌敏感。
由于支氣管粘膜柱狀上皮細胞受慢性刺激和損傷、纖毛喪失、基底細胞鱗狀化生、不典型增生和發育不全,最易突變成癌。典型的鱗狀上皮樣排列。電鏡檢查:癌細胞間有大量核粒與張力纖維束相連接。有時偶見鱗癌和腺癌混合存在稱混合型肺癌(鱗腺癌)。
【外科護理學】關于骨結核敘述正確的是
A.90%繼發于肺外結核
B.以髖關節結核最多見
C.病人常出現高熱寒戰
D.患兒因突發疼痛出現夜啼
E.必要時外固定患肢于休息位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D?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D。
骨結核大多是由肺結核繼發的。但并達不到90%那么高的比例,也有患者沒有肺結核病史,屬于結核菌的隱匿性感染。
臨床表現一般無高熱,病程可根據不同的病變發展階段而分為初期、極期及靜止期三期,各期的癥狀表現如下。
1.初期 起病緩慢,結核中毒癥狀,包括微熱、食欲減退、疲乏、消瘦、精神不振、夜間盜汗等。
2.極期 此期,破壞病變占優勢,一般中毒癥狀明顯。局部癥狀加劇,出現畸形、肢體縮短等癥狀。嚴重時可發生關節脫臼及病理性骨折。寒性膿腫破潰至外面,形成瘺道,可經久不愈合。胸椎結核的椎旁膿腫可穿入胸腔或肺,引起膿胸、局限性胸膜炎、椎旁膿腫-支氣管瘺、支氣管播散等胸膜和肺部合并癥。
3.靜止期(修復期)活動性基本消失,機體再生過程占優勢。此時一般情況好轉,中毒癥狀消失,局部癥狀如疼痛、痙攣、腫脹等消失,瘺管愈合,但畸形永久存在。
【婦產科護理學】關于子宮破裂的原因,正確的描述是
A.胎先露下降受阻
B.子宮壁有瘢痕
C.過多使用宮縮劑
D.手術創傷
E.以上都對
學員提問:為什么選E?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E。 醫學教.育網原創
子宮體部或子宮下段在妊娠期或分娩期發生破裂稱為子宮破裂,子宮破裂多發生在分娩期。子宮破裂與下列因素有關:
1.宮疤痕 臨產后子宮壁原有疤痕(如剖宮產、子宮肌瘤挖除術)因子宮收縮牽拉及宮腔內壓力升高而發生斷裂。宮體部疤痕常在妊娠晚期自發破裂,多為完全性破裂;子宮下段疤痕破裂多發生于臨產后,多為不完全性破裂。
2.胎先露部下降受阻 當有骨盆狹窄、頭盆不稱、胎位異常(如忽略性肩先露)、胎兒異常(如腦積水)、軟產道阻塞(如卵巢瘤嵌入盆腔)時,均可使胎先露部下降受阻,為克服阻力引起強烈宮縮導致子宮破裂。
3.子宮收縮劑使用不當 未正確掌握縮宮素引產的適應證,或縮宮素劑量過大,或子宮對縮宮素過于敏感,均可引起子宮收縮過強,加之先露下降受阻時,可發生子宮破裂。
4.手術創傷 多發生于不適當或粗暴的陰道助產手術(如宮口未開全行產鉗或臀牽引術),常可發生宮頸撕裂,嚴重時可波及子宮下段,發生子宮下段破裂。忽略性肩先露強行內轉胎位術操作不慎,或植入胎盤強行剝離,也可造成子宮破裂。
【兒科護理學】若該患兒出現嗜睡、尖聲哭叫、肌張力下降,膽紅素上升至386µmol/L,該患兒可能發生了
A.顱內出血
B.膽紅素腦病
C.呼吸衰竭
D.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
E.低血糖
學員提問:請老師解釋一下。
【答案及解析】本題選B。
本病臨床分4期,第1~3期出現在新生兒早期,第4期在新生兒期以后出現。
(一)警告期 表現為嗜睡、吸吮反射減弱和肌張力減退。大多數黃疸突然明顯加深。歷時12~24小時。
(二)痙攣期 輕者僅兩眼凝視,陣發性肌張力增高;重者兩手握拳、前臂內旋,角弓反張、有時尖聲哭叫。持續約12~24小時。
(三)恢復期 大都于第1周末,首先吸吮力和對外界的反應逐漸恢復,繼而痙攣逐漸減輕、消失。歷時2周左右。
(四)后遺癥期 常出現于生后2個月或更晚。表現為手足徐動、眼球運動障礙、耳聾、智力障礙或牙釉質發育不良等。
鑒別診斷
癥狀輕重與血清未結合膽紅素濃度,日齡等因素有關。一般分四期:
警告期 日齡較小,血清膽紅素在256.5μmol(15mg/dl)左右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嗜睡、拒食、肌張力減退、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抑制癥狀,也有表現為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約半到一天進入痙攣期。
痙攣期 表現為痙攣、發熱、肌張力增高尖叫、慈祥、眼球震顫、呼吸困難、驚厥或角弓反張等興奮癥狀,早產兒的痙攣等癥狀可以不明顯,幸存者1~2天后進入恢復期。
恢復期 先是吸吮和反應逐漸恢復,繼而呼吸好轉,痙攣減輕或消失,此期約持續2周。
后遺癥期 一般在生后2個月~3歲出現,手足徐動,眼球上轉困難或斜視、聽覺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有綠牙或棕褐色牙,以椎體外系統受損為主的所謂四聯癥。
在癥狀出現時血清膽紅素有時反而降低,這或許是膽紅素中樞神經系統等組織攝取所致,故不能為此而放松警惕。近年應用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發現部分血清膽紅素171~342μmol/L(10~20mg/dl)的患兒雖無神經癥狀,但電位曲線的Ⅳ、Ⅴ波形消失、腦干神經傳遞時間延長,說明聽覺神經有功能障礙,這類變化在膽紅素下降后又消失。Perlman(1988)稱之為暫時性亞臨床型膽紅素神經中毒癥,認為這種膽紅素中毒影響是可以逆轉,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