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起居與疾病的發生和治療具有密切的關系。《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飲食有節,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
首先,應保證病人有治療和休養疾病的幽雅環境,病室應安靜,舒適,整潔,室外環境亦需安靜,避免噪音,禁止大聲喧嘩,醫護人員工作要嚴肅認真,嚴格執行“四輕”,使病人在安靜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和靜心休養。
病室應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定期進行室內空氣消毒。
空氣新鮮,則使病人精神爽朗,增進食欲,睡眠安寧,有利于疾病康復。在調節室內空氣時,避免直接吹風。
病室溫度以18~20℃為宜,過高或過低都使病人感到不適。
相對濕度以50~60%為宜,濕度太高可使病人感到潮濕胸悶;空氣干燥,可使病人感到口干心煩。
室內光線,應充足明亮,光線柔和不刺眼。
病人起居應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要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適時調整作息時間,在飲食上寒涼適度。
病人在治療期間,應該保證充足的休息,以利于臟腑功能的恢復,但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使經絡通暢,營衛氣血調和,增強體質,抵御外邪。《備急千金要方》所以病人住院期間應動靜結合,適當安排休息和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