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
1. 凡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經色和經質發生異常,或伴隨月經周期出現明顯不適癥狀為特征的疾病,即稱為“月經病”。
2. 凡月經提前1~2周者,即稱為“月經先期”,亦稱“月經超前”或“經早”。
3. 月經周期或前或后1~2周者,即稱為“月經先后無定期”或稱“經亂”。
4. 月經周期正常,經量明顯少于既往,或經期不足兩天,甚或點滴即凈者,稱為“月經過少”。
5. 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點滴下血不斷者,稱為“崩漏”。前者稱為“崩中”,后者稱為“漏下”。
6. 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來朝或月經來潮后又中斷6個月以上者,稱為“閉經”。前者稱為“原發性閉經”,后者稱為“繼發性閉經”。
7. 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甚或痛引腰骶、劇痛暈厥者,即稱為“痛經”,又稱“經行腹痛”。
二、填空
1. 周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月經周期
2. 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
3. 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沖任二脈
4. 期、量、色、質、臭氣;形、氣、色、脈
5. 調理氣血,補腎、蔬肝、理脾
6. 以治氣為主,佐以養血活血;則以治血為主,佐以補氣行氣
7. 當先調經;當先治它病
8. 補脾胃以滋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
9. 7天以上,2周以內;基本正常
10. 氣虛和血熱;陽盛血熱和肝郁血熱
11. 補氣調血,固沖調經;補中益氣湯
12. 養陰清熱,涼血調經;兩地湯
13. 清熱降火,涼血調經;清經散
14. 清肝解郁,涼血調經;丹梔逍遙散
15. 7天以上,甚或50天一行者;基本正常
16. 溫經散寒,活血調經;溫經湯
17. 理氣行滯,活血調經;烏藥湯
18. 補腎益氣,養血調經;固陰煎
19. 攝血止血;固沖安沖以治本
20. 沖任不固,經血失于制約;氣虛、血熱和血瘀
21. 精虧血少,沖任氣血不足;寒凝血瘀,或痰濕阻滯,沖任氣血不暢
22. 正常;7天以上,或2周以內
23. 金匱要略;月水不斷
24. 沖任、胞宮;氣血;痛證
25. 行氣活血,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湯
26. 溫經散寒,暖宮止痛,溫經湯
27. 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清熱調經湯
28. 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初潮;經行而又中斷6個月以上者
29. 沖任虧損,源斷其流;邪氣阻隔沖脈,經血不通
30. 補而通之;瀉而通之
31. 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崩中或經崩;漏下或經漏
32. 沖脈不固,不能制約經血;腎虛、脾虛、血熱和血瘀
33.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塞源、澄流、復舊
34. 止血;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固本善后
35. 補腎氣益沖任;疏肝養肝,調沖任;滋腎調肝,扶脾固沖任
36. 升提固澀;辛溫行血
37. 養血理氣;偏于固澀
38. 氣血營衛失調;血熱內盛,肝腎陰虛,氣血虛弱,瘀熱壅阻
三、判斷題(略)
四、問答題
1. 簡答題
(1)月經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七情所傷或六淫外感,或先天腎氣不足,房勞多產,飲食不節,勞倦過度,使臟氣受損,腎肝脾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致沖任二脈損傷。
(2)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調經以治本。論治過程中,首辨經病與它病之不同。因它病致月經不調者,當先治它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致諸病者,當先調經,經調而病自愈。次辨標本緩急之不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調經的具體方法有調理氣血、補腎、扶脾、疏肝之異。
(3)月經先期與經間期出血的鑒別應結合臨床特點和BBT測定來進行。經間期出血常發生在月經周期的第12~16天,出血量較月經少,或表現為透明粘稠的白帶中夾有血絲,出血持續數小時以至2~7天自行停止。通過BBT測定在排卵期即可確診。而月經先期則每次出血量大致相同,且出血時間不在排卵期內。
(4)月經過少與胎漏的鑒別,應注意胎漏是在停經一段時間后發生的少量出血,大多有早孕反應,妊娠試驗陽性,婦科檢查可見宮體增大,宮體軟,B超子宮可見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動等現象。
(5)崩漏的常見證型有腎陰虛、腎陽虛、脾氣虛、血熱和血瘀。腎陰虛治宜滋腎益陰、固沖止血,方取左歸丸加減;腎陽虛治宜溫腎助陽、固沖止血,方用大補元煎或右歸丸加減;脾氣虛治宜健脾益氣、固沖止血,方用固沖湯加減;血熱治宜清熱涼血、固沖止血,方用清熱固經湯加減;血瘀治宜活血祛淤、固沖止血,方用逐瘀止崩湯加減。
2. 病案分析
(1)診斷:月經先期
病機:熱伏沖任,迫血妄行。
治則:清熱涼血,固沖調經。
選方:清經散。
(2)診斷:月經先期
病機:肝郁化熱,迫血妄行。
治則:清肝解郁,固沖調經。
選方:丹梔逍遙散。
(3)診斷:月經后期
病機:肝郁氣滯,沖任瘀阻。
治則:理氣行滯,活血調經。
選方:烏藥湯。
(4)診斷:月經后期
病機:腎氣虧虛,精血不足。
治則: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選方:大補元煎。
(5)診斷:月經先后無定期
病機:腎氣不足,開合不利。
治則: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選方:固陰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