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月經周期子宮內膜及其它生殖器官的周期性變化
本節考點:
一、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變化
卵巢的周期性變化使女性生殖器發生一系列周期性變化,以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最顯著。
一、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子宮內膜隨卵巢的周期性變化而發生改變。
(1)子宮內膜的組織學變化:子宮內膜在結構上分為基底層和功能層,基底層與子宮肌層相連,不受月經周期中激素變化的影響,在月經期不發生脫落。功能層靠近宮腔,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呈周期性變化,在月經期壞死脫落。正常一個月經周期以28日為例,其組織形態的周期性改變可分為3期:增生期、分泌期、月經期。
①增生期:經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開始增 生,先是修復剝脫處創面,隨后因繼續增生而變厚,腺體增多、變寬,并漸屈曲。血管也增生,漸呈螺旋狀。間質則增生致密。此期相當于卵泡發育成熟階段,即月經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②分泌期:與卵巢周期中的黃體期相對應。約為月經周期的15~28天,黃體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將使增生期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一步擴大、屈曲、出現分泌現象。血管也迅速增長,更加屈曲。間質變疏松并有水腫。此時內膜厚且松軟,含有豐富營養物質,有利于受精卵著床發育。
③月經期:為月經周期第1~4天。黃體退化時,孕激素、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現局部血管的痙攣性收縮,造成內膜缺血、壞死,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內膜功能層從基底層崩解脫落,隨血液排出,稱之為月經。內膜的基底層隨即開始增生,形成新的內膜。故月經期實際上是一個周期的結束,也是下一周期的開始。(圖2-2)
(2)子宮內膜的生物化學研究:雌激素能促使子宮內膜的間質細胞產生酸性黏多糖,還能使之濃縮及聚合,形成間質中的基礎物質。有一定的黏稠性,對增生期子宮內膜的成長起支持作用。排卵后,孕激素能阻止酸性黏多糖的合成,促使其降解,還能使之去聚合,致使間質中的基礎物質失去其黏稠性,血管通透性增加,使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在細胞和血管之間自由交換,內膜更能獲得充足營養,為受精卵的著床和發育作準備。在子宮內膜中有一類特殊的細胞顆粒稱溶酶體。溶酶體中含各種水解酶,能使蛋白質、核酸和黏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進這些水解酶的合成。這些水解酶平時保留在溶酶體內,不具活性。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體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進入組織,影響子宮內膜的代謝,對組織有破壞作用,因而造成內膜的剝脫和出血。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變化
(1)陰道黏膜的周期性變化:在陰道上段較明顯。排卵前,陰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響下,底層細胞增生,逐漸演變為中層與表層細胞,使陰道上皮增厚,表層細胞出現角化。細胞內富有糖原。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主要為表層細胞脫落。臨床上常借助陰道脫落細胞的變化了解體內雌激素水平和有無排卵。
(2)宮頸黏液的周期性變化:月經來潮后,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宮頸管分泌的黏液量很少。隨著雌激素水平不斷提高,至排卵期黏液分泌量增加,黏液稀薄、透明,拉絲度大。若將黏液作涂片檢查,干燥后可見羊齒植物葉狀結晶,這種結晶在月經周期第6~7日開始出現,到排卵期最為清晰而典型。排卵后,受孕激素影響,黏液分泌量逐漸減少,質地變黏稠而混濁,拉絲度差。涂片檢查時結晶逐步模糊,至月經周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橢圓體。依據宮頸黏液的周期性變化,可反映當時的卵巢功能。
(3)輸卵管的周期性變化: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輸卵管黏膜上皮纖毛細胞生長,體積增大,雌激素還促進輸卵管發育及輸卵管肌層的節律性收縮。孕激素則能增加輸卵管的收縮速度,減少輸卵管的收縮頻率。孕激素可抑制輸卵管黏膜上皮纖毛細胞的生長,減低分泌細胞分泌黏液的功能。雌、孕激素的協同作用,保證受精卵在輸卵管內的正常運行。
(4)乳房的周期性變化:雌激素促進乳腺管增生,而孕激素則促進乳腺小葉及腺泡生長。一些女性在經前期有乳房腫脹和疼痛感,可能是由于乳腺管的擴張、充血以及乳房間質水腫所致。由于雌、孕激素撤退,月經來潮后上述癥狀大多消退。本文來源:醫學考試網(http://www.med68.net)轉載請說明出處:http://www.med68.net/viewnews-61909-pag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