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科目】:大栗, 栗子殼斗科, 山毛櫸科
【植物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高可達15~20米, 樹皮暗灰色, 具不規則深縱裂, 枝條灰褐色, 有縱溝, 具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 有短毛和散生的長毛.葉互生, 薄革質, 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 長8~18cm(厘米), 寬4~6cm(厘米), 基部圓形或闊楔形, 間或兩側不對稱, 先端漸尖, 邊緣有疏鋸齒, 齒端為內彎的刺毛狀, 表面深綠色, 有光澤, 背面淡綠色, 密被白色星狀短柔毛和較長的單毛, 但無鱗片狀腺點, 側脈10~17對, 中脈上有毛, 托葉披針形, 葉柄長1~1.5cm(厘米).有長毛和短柔毛, 花黃褐色, 單性同株, 雄花序穗狀, 生于新枝下部的葉腋, 花被6片, 雄蕊8~10枚, 雌花無梗, 生于雄花序下部, 萼6裂, 子房下位, 花柱6~9條.堅果包藏于球形刺狀總苞內, 每個總苞內含2~3個堅果, 總苞4瓣裂.
【生態分布】:產我國中部各省.
【藥用部分】:花夏季采收, 果實秋季采收, 根與樹皮全年可采用.
【作用功效】:果實性味甘、微咸、溫、平, 無毒.能益氣健胃.治損傷筋骨腫痛.果殼治反胃; 花性味澀、平, 無毒.治瘰疬及腹瀉, 樹皮治瘡毒、漆瘡.根性味甘、淡、平無毒.治疝氣.
【用量用法】:果1~2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