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損傷的類型是外科主治醫師考試大綱考點內容,衛生資格考試吧整理整形外科學主治醫師考試復習資料供大家參考復習:
血管損傷有不同類型,大多數為切傷、刺傷、槍傷和炸傷等開放性損傷;閉合性損傷較少見,但不可忽視,如鈍性挫傷,可引起血管栓塞或痙攣,閉合性骨折和爆震傷等也可引起血管損傷,造成內出血,應予足夠重視。
一、血管斷裂
(一)完全斷裂
四肢主要血管完全性斷裂,多有大出血,常伴有休克;由于血管壁平滑肌和彈力組織的作用,能使血管收縮并回縮及血栓形成,可使完全斷裂的血管出血減少或自行停止,常起到保護生命的作用,有時血管傷可形成大血腫,外出血不多,應注意防止漏診。
(二)部分斷裂
血管傷可有縱形、橫形或斜形的部分斷裂,由于動脈的收縮使裂口擴大,不能自行閉合,而發生大出血。因此,有時部分斷裂比完全斷裂的出血更為嚴重。即使出血暫時停止,也有再度出血的危險。動脈部分斷裂后,少數可形成假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瘺。
1.假性動脈瘤
在動脈部分斷裂后,在附近有較厚的軟組織,傷道小而曲折,血液不能流出,血腫與動脈管腔相通,在局部形成搏動性血腫。傷后約4~6周,血腫機化,形成外壁,內面為動脈內膜延伸而來的內皮細胞,形成假性動脈瘤。檢查:局部有腫塊并有“膨脹性”搏動,腫塊可觸及收縮期細震顫,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壓迫腫塊近側動脈,腫塊縮小,緊張度減低并停止搏動。
2.動靜脈瘺
發生率較假性動脈瘤約多兩倍,由于伴行的動、靜脈同時部分受傷,發生直接交通,動脈血大部分不經毛細血管床而直接流入靜脈,即形成動靜脈瘺。患處可摸到和聽見連續性細震顫和雜音,收縮期增強,如瘺孔小而遠離心臟,則全身癥狀不明顯;如瘺孔大而近心臟,動脈血經“短路”回心臟,使心臟負擔加重而逐漸擴大,可出現心力衰竭,如果壓迫“瘺孔”或瘺的近端動脈,健肢動脈壓立即恢復,心率變慢,這叫做“脈搏遲緩試驗”。
假性動脈瘤與動靜脈瘺的鑒別要點
鑒別要點 |
假性動脈瘤 |
動靜脈瘺 |
腫塊 |
較大且緊張 |
較小,不緊張 |
細震顫 |
收縮期 |
持續性,明顯,收縮期加強 |
雜音 |
收縮期 |
持續性,收縮期明顯 |
壓迫傷處近端動脈 |
血壓脈搏無變化 |
血壓立即上升,脈搏變慢 |
患肢遠端靜脈壓 |
無變化 |
升高 |
患肢表淺靜脈 |
無變化 |
曲張 |
二、血管痙攣
主要是動脈痙攣,由于動脈外膜中交感神經纖維的過度興奮,引起動脈壁平滑肌的持續收縮,使血管呈細索條狀,血管內血液減少甚至完全阻塞,有的血管因挫傷、缺血而有痙攣同時有血栓形成。動脈痙攣多發生在受刺激部位,但也可波及該動脈的全程及其分枝,靜脈痙攣一般無嚴重后果。
血管痙攣的原因:血管受到損傷、骨折端、彈片的壓迫刺激、甚至暴露、寒冷刺激以及手術時搔擾都可引起血管痙攣。
血管痙攣時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肢體可出現麻木、發冷、蒼白等缺血癥狀,而局部無大出血或張力性血腫現象,長時間血管痙攣可導致血管栓塞。
三、血管挫傷
動脈受到挫傷后,可發生內膜和中膜斷裂分離,組織卷縮,血管組織內有出血,動脈挫傷不但傷后可發生血管痙攣,血栓形成,還可因血管壁的軟弱,發生創傷性動脈瘤,動脈內血栓脫落而成栓子,可阻塞末梢血管。對于動脈挫傷,應根據局部和肢體循環情況及時作出正確判斷,必要時果斷地進行手術,切除損傷部分,作對端吻合術或用自體靜脈移植修復。
四、血管受壓
可由于骨折、關節脫位和血腫,甚至夾板及止血帶等造成壓迫,受壓時間愈長,其預后愈嚴重,動脈嚴重受壓可使血流完全受阻,血管壁也可受損傷,引起血栓形成及發生遠端肢體壞死。此類壓迫常見于膝部和肘部,因該處血管在解剖上比較固定,并鄰近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