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科目】:莧菜, 野莧菜.莧科
【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 高達(dá)70cm(厘米).莖直立, 有分枝, 近禿凈或疏生短毛, 每一葉腋內(nèi)有刺1~2枚.葉互生, 狹卵狀披針形或長(zhǎng)橢圓形, 長(zhǎng)4~10cm(厘米), 寬1.5~4cm(厘米), 基部楔形, 先端鈍, 全緣, 綠色, 禿凈, 葉柄長(zhǎng)1~8cm(厘米), 基部有1~2個(gè)針芒狀刺.花綠色, 單性, 腋生球形花束或延長(zhǎng)腋生或頂生的穗狀花序, 萼5裂, 膜質(zhì), 花瓣缺, 子房上位, 1室.胞果蓋裂.
【生態(tài)分布】:產(chǎn)我國(guó)長(zhǎng)江以南至南部各省; 多生于路旁、草地、空曠荒地上.
【藥用部分】:5~9月采全草或根、葉、莖入藥.
【作用功效】:性味甘、微苦、涼.能清熱解毒, 涼血, 除濕, 消腫.主治急性痢疾, 腹瀉、溶血型毒蛇咬傷, 痔瘡出血, 癬等.
【用量用法】:全草1~2兩.外用適量.孕婦忌用.


湘公網(wǎng)安備 43012102000043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