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建立考試制度以后,是否意味著今后不再評職稱了?
王:不完全是這樣。今后衛生專業的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只能通過考試獲得;副高級資格通過考評獲得;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通過答辯,由評定委員會進行評議,通過后即獲得高級資格。這次職稱改革與以往不同的是,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的獲得采取“以考代評”的方式。同時,加強了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評審管理,在各省(區、市)職稱改革小組的領導下,由衛生行政部門會同人事行政部門,分專業組建衛生系列高級評委會(或評委庫),經衛生部審批,報人事部備案后成立。各地和中央各部門不具備組建高級評委會的專業,其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可由衛生部高級評委會評審。
記者: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些名詞:專業技術職稱、專業技術資格、專業技術職務,它們的含義一樣嗎?如果不一樣,請問是什么關系?
王:這確實是一個較易混淆的問題。從字面上講,職稱的意思是職務的名稱。在職稱改革前,職稱這個詞涵蓋了專業技術資格與專業技術職務雙重含義。一個人評上了職稱,就意味著他即受聘了相應的職務,可以享受相應職務的待遇。因此,職稱成了千軍萬馬爭相通過的獨木橋,成了享受待遇的最硬的條件。人事部門為了控制職稱的膨脹,不得不采取指標控制的辦法,于是職稱的數量指標也成了職稱管理部門權力的象征之一和部分單位人事部門最關心、最難平衡的大問題。職改后,原來意義上的職稱不存在了。通過考試獲得的初、中級專業技術資格,以及通過考評和評審得到的副高、正高級資格統稱為專業技術資格,表明其具有該層次職務所要求的水平與能力,是對其專業水平與能力的認可與評價,是受聘擔任相應職務的必備條件,但不與任何待遇掛鉤。專業技術職務是指專業技術崗位。崗位數量是用人單位根據崗位結構比例原則,結合本單位工作需要確定的。受聘擔任某一崗位職務的人,即享受相應的待遇。換言之,職務與待遇相關,資格只是其專業技術水平的標志。職稱改革后,資格的獲得不再受指標控制,獲得資格的人員會超過職務(崗位)數量,這樣就可以使具備條件的人公平、合理、及時地獲得社會認可(獲得相應資格)。加之所獲資格在全國范圍內有效,這就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動和人才價值的實現。
記者:考試制度建立以后會不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況,即在某些偏遠和經濟落后地區,新進入隊伍的人因無相應學歷不能再評職稱又通不過考試?
王:這是可能的。可以說,考試是一種導向。衛生專業是關系人民健康與生命的事業,我們考試的目的也是要嚴把衛生專業技術崗位“入口”,對人民健康負責。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從中央到地方的文件都反復強調嚴禁非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衛生技術工作,但卻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職業準入缺乏有效控制。部分基層和邊遠地區衛技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人員數量不夠,而是質量不高。隨著醫學教育發展,以及城市支援農村、東部支援西部各項工作的啟動,農村和邊遠地區的衛生人力狀況將會逐步改善。這些地區原來已在衛生崗位上工作的不具備規定學歷的中青年人員不能再靠過去的評審辦法來獲得資格,而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身素質,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考慮到全國衛生隊伍建設存在著地區、單位間的差異和不平衡的實際情況,衛生部、人事部提出,在2005年以前,部分地區可以在國家統一合格標準線下制定本地區的合格標準。也就是說,在2005年以前,會存在國家、地方兩個合格標準并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