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的護理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內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贅生物形成
感染性心內膜炎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和亞急性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特點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特點
①中毒癥狀明顯。 ①中毒癥狀輕。
②病情發展迅速,數天或數周引起瓣膜損害。 ②病程長,可數周至數月。
③遷移性感染多見。 ③遷移性感染少見。
④病原體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④病原體多見草綠色鏈球菌
其次為腸球菌。
一、病因
主要病原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由草綠色鏈球菌感染最常見,其次為D族鏈球菌(牛鏈球菌和腸球菌)
真菌、立克次體和衣原體等是感染性心內膜炎少見的致病微生物。
二、臨床表現
(一)癥狀
1、發熱 發熱是最常見的癥狀
常伴有頭痛,背痛和肌肉關節痛的癥狀。
1)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起病隱匿,可有弛張性低熱,一般<
2)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常有急性化膿性感染,呈暴發性敗血癥過程,
有高熱、寒戰。
常可突發心力衰竭。
2.非特異性癥狀:脾大、貧血、杵狀指/趾
1)脾大:約有15%~50%、病程>6周的病人可出現。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少見。
2)貧血:較為常見,尤其多見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由于感染骨髓抑制所致。
3)杵狀指/趾 部分病人可見。
3.動脈栓塞 :
贅生物引起動脈栓塞可發生在機體的任何部位,如腦、心臟、牌、腎、腸系膜及四肢。腦栓塞的發生率最高。
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或右心內膜炎時,肺循環栓塞常見。
三尖瓣贅生物脫落引起肺栓塞:表現為突然咳嗽、呼吸困難、咯血或胸痛等癥狀。
肺栓塞還可發展為肺壞死、空洞,甚至膿氣胸。
(二) 體征
1.心臟雜音
2、周圍體征 可能是微血管炎或微栓塞所致,多為非特異性,包括
①痕點:以鎖骨、皮膚、口腔黏膜和瞼結膜常見
②指、趾甲下線狀出血。
③Roth斑,多見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表現為視網膜的卵圓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
④Osler結節,為指和趾墊出現豌豆大的紅或紫色痛性結節,較常見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⑤Janeway損害,是手掌和足底無痛性出血紅斑,主要見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三)并發癥
1.心臟并發癥
1)心力衰竭:最常見并發癥,主要由瓣膜關閉不全所致,以主動脈瓣受損病人最多見。其次為二尖瓣受損
2)心肌膿腫:常見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可發生于心臟任何部位,以瓣膜周圍特別在主動脈瓣環多見
3)急性心肌梗死
4)化膿性心包炎:主要發生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
5)心肌炎。
2.細菌性動脈瘤
多見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受累動脈多為近端主動脈及主動脈竇、腦、內臟和四肢
3.遷移性膿腫
多見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少見
多發生在肝、脾、骨髓和神經系統。
4.神經系統:
1)腦栓塞 :最常受累的是大腦中動脈及其分支。
2)腦細菌性動脈瘤:除非破裂出血,多無癥狀。
3)腦出血:由腦栓塞或細菌性動脈瘤破裂所致。
4)中毒性腦病:可有腦膜剌激征
5)化膿性腦膜炎:不常見,主要見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性心內膜炎。
6)腦膿腫。
5.腎臟:大多數病人有腎損害:
①腎動脈栓塞和腎梗死,多見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
②局灶性或彌漫性腎小球腎炎,常見于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
③腎膿腫。
三、輔助檢查
(一)尿常規
顯微鏡下常有血尿和輕度蛋白尿。肉眼血尿提示腎梗死。
紅細胞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彌漫性腎小球性腎炎
(二)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分類計數輕度左移。
“耳垂組織細胞”現象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常有: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并有核左移。
紅細胞沉降率升高。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常見:正常色素型正常細胞性貧血
(三)免疫學檢查
80%的病人血清出現免疫復合物,
25%的病人有高丙種球蛋白血癥。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有50%類風濕因子陽性。
(四)血培養
是診斷菌血癥和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最有價值重要方法。
(五)X線檢查
CT掃描有助于腦梗死、膿腫和出血的診斷。
(六)心電圖
(七)超聲心動圖
超聲心動圖發現贅生物,對明確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有重要價值。
四、治療原則
(一)抗微生物藥物治療:最重要的措施。
用藥原則為:
①早期應用
②充分用藥,選用滅菌性抗微生物藥物,大劑量和長療程。
③靜脈用藥為主,保持穩定、高的血藥濃度。
1.病原微生物不明時:廣譜抗生素,如采用萘呋西林、氨芐西林和慶大霉素,靜脈注射或滴注。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應用針對鏈球菌、腸球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為主或加慶大霉素靜脈滴注。
2.培養出病原微生物時的治療,應根據致病菌對藥物的敏感程度選擇抗微生物藥物。
1)青霉素敏感的細菌治療 :對青霉素敏感的細菌如草綠色鏈球菌、牛鏈球菌、肺炎球菌等。
2)青霉素耐藥的鏈球菌治療 可選用
①青霉素加慶大霉素
②萬古霉素,療程4周。
3)腸球菌心內膜炎治療 可選用
①大劑量青霉素加慶大霉素靜脈滴注。
②氨芐西林加慶大霉素,用藥4~6周,治療過程中酌減或撤除慶大霉素,防其毒副作用。
③治療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者可改用萬古霉素,靜脈滴注,療程4~6周。
4)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治療
①萘呋西林或苯唑西林,
②青霉素過敏或無效病人,可用頭孢唑啉,加用慶大霉素。
③青霉素和頭孢菌素無效時,可用萬古霉素4~6周。
5)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治療 應用萬古霉素治療4 周。
6)對其他細菌治療 用青霉素、頭孢菌素或萬古霉素
7)真菌感染治療用兩性霉素B
(二)外科治療
有嚴重心臟并發癥或抗生素治療無效的病人,應考慮手術治療。
五、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 與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內膜炎有關
2.營養失調 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長期發熱導致機體消耗過多有關
3.焦慮 與發熱、病情反復、療程長、出現并發癥有關
4.潛在并發癥:心力衰竭、動脈栓塞
六、護理措施
1.一般護理:環境、生活護理
2.飲食護理 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軟食
注意補充蔬菜、水果,變換膳食花樣和口味,促進食欲,
補充高熱引起的機體消耗
3.發熱護理
4.正確采集血標本
1)對于未開始治療的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病人應在第一日每間隔1小時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見細菌生長,重復采血3次后,開始抗生素治療
2)已用過抗生素病人,應停藥2~7d后采血
5.病情觀察
6.用藥護理
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
注意保護病人靜脈血管,有計劃使用,以保證完成長時間的治療。
在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用藥效果和可能出現的毒副反應
七、健康教育
1.提高病人依從性
2.向病人介紹就診注意事項
3.指導病人預防感染
4.幫助病人掌握病情自我觀察方法
5.爭取病人家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