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化療病人的護理
一、常用藥物的種類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化療藥物很多,根據其藥物的性質可分為以下幾種:
1.烷化劑 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鄰脂苯芥、鄰丙氨酸硝芐芥、氮芥、環磷酰胺。
2. 抗代謝藥物 能干擾核酸代謝,導致腫瘤死亡,屬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常用的有氟尿嘧啶、氨甲蝶呤、阿糖胞酐。
3.抗腫瘤植物藥 臨床常用的有長春堿、長春新堿、紫杉醇。
4. 抗腫瘤抗生素 是由微生物產生的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化學物質,屬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常用的有放線菌素D、平陽霉素、阿霉素。
5.其他抗腫瘤藥物 如順鉑。
二、化療藥物的作用機制
化療藥物的主要作用機制為:
1.影響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
2.直接干擾核糖核酸(RNA)的復制。
3.干擾轉錄,抑制信使RNA(mRNA)的合成。
4.阻止紡錘絲的形成。
5.阻止蛋白質的合成。
三、常見的化療副反應
常見的化療副作用有:
1.造血功能障礙(骨髓抑制)
這是化療過程中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一種副反應,主要表現為外周血液中的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的下降。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減少一般均能自然恢復,且有一定規律。
2. 消化道反應 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道潰瘍;腹痛、腹瀉。
(1)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不同的藥物引起反應的機制不同。用藥一開始癥狀即很明顯,主要是化療藥物刺激中樞(催吐化學感受區)所致;藥物刺激胃腸黏膜,主要表現為用藥幾天后開始出現癥狀,且逐漸加重。
(2)消化道潰瘍:常用的化療藥物中以氨甲蝶呤、放線菌素D、氮芥發生潰瘍最多且重,氟尿嘧啶則較少。主要發生于唇頰黏膜,嚴重可延及咽部、食管、胃腸以至肛門,少數可波及尿道及陰道。潰瘍多發生在用藥后5—6天,一般至停藥一周左右逐漸愈合。
(3)腹痛、腹瀉:一般出現在化療一周左右,停藥5—6天后即可恢復。
3.皮膚、黏膜的損傷
(1)皮膚反應:表現為皮膚干燥、色素沉著、皮疹、全身瘙癢,嚴重者可出現剝脫性皮炎。
(2)毛發脫落:因毛囊上皮生長迅速,對化療藥物敏感。
(3)組織壞死:某些化療藥物對局部組織刺,激性較大,如放線菌素D、長春新堿、阿霉素、氮芥等,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組織損傷、潰爛、甚至壞死,形成硬結,經久不愈。
4.肝、腎功能的損傷
主要表現為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增高而出現肝功損害的早期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黃疸。多數化療藥物均由腎臟排泄,大劑量應用時其代謝產物溶解性差,尤其在酸性環境中易形成沉淀物,堵塞腎小管,導致腎衰竭。如順鉑、氨甲蝶呤等。環磷酰胺以原形排泄,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5.其他副反應
(1)其他臟器損傷:阿霉素、紫杉醇等藥物可造成心功能損傷,表現為脈膊增快和心電圖上“T”波倒置,停藥后可恢復。平陽霉素、足葉乙甙等藥物可造成肺功能損傷,過量使用可出現肺纖維化。
(2)周圍神經毒性:某些藥物如長春新堿的應用可出現指、趾端麻木,有針刺樣感。
四、化療前準備
(一)護士的培訓
1.護士應熟練掌握化療的基礎知識。
2.護士在操作的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原則和三查七對制度。
3.做好化療防護工作。護士在配藥、給病人進行操作時均應戴好口罩、帽子、手套,以防止化療藥物不慎接觸裸露的皮膚,操作后應及時洗手。有條件的應使用生物安全柜配制化療藥物。
(二)病人的準備
1.心理護理 根據病人心理狀態進行心理護理,幫助病人順利渡過化療期。
2.體重測量
化療藥物大多是按體重計算用藥量的,故應準確測量體重,以使用最佳的藥量。測量體重的方法:首先核準磅秤,宜在清晨,病人應空腹、排空大小便后,只穿貼身衣褲,不穿鞋,由護士測量,必要時需二人核對。
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報名須知:
1、中國衛生人才網 2011年護師考試報名入口
2、2011年護師考試報名時間
3、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報名條件
4、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時間5月21、22日
5、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報考政策
6、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科目
7、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網上報名時間/現場報名時間
8、2011年初級護師考試主要內容、考試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