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藥動學
掌握藥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響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劑和誘導劑,藥物排泄途徑及其影響腎排泄的因素,血漿蛋白結合率和肝腸循環的概念。
藥物代謝動力學,簡稱為藥動學,研究藥物體內過程及體內藥物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第一節 藥物體內過程
一、藥物的跨膜轉運
藥物在體內的過程:吸收、分布、生物轉化、排泄,需進行跨膜轉運的過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動轉運 : 藥物依賴于膜兩側的濃度差,從高濃度的一側向低濃度的一側擴散轉運的過程。多數藥物屬于被動轉運。可分為簡單擴散和濾過兩種。
(1)特點: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無飽和現象和競爭性抑制。
(2)影響擴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兩側的藥物濃度差。 ②藥物理化性質: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極性小、非解離型的藥易通過生物膜轉運,反之難跨膜轉運。
2、主動轉運:是一種逆濃度差的轉運。
特點:需要載體,消耗能量,有飽和現象和競爭性抑制。
二、吸 收
藥物的吸收是指藥物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靜脈注射無吸收過程。吸收速度與程度主要取決于藥物的理化性質、劑型、劑量和給藥途徑。
(一)胃腸道給藥(口服、舌下、直腸給藥)
1.胃腸道給藥 口服給藥是最常用的給藥途徑。小腸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廣,緩慢蠕動增加藥物與粘膜接觸機會)。
(1)舌下給藥:脂溶性藥物如硝酸甘油以簡單擴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腸、大腸:大多數藥物在小腸被吸收。
2.首關消除:有些藥首次通過肝臟就發生轉化被滅活,進入體循環量減少。舌下及直腸給藥雖可避免首關消除。
(二)注射給藥
注射給藥可將藥注射至身體任何部位發揮作用。
1) 靜脈注射可使藥迅速而準確進入體循環,沒有吸收過程。
2) 肌肉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 藥物脂溶性高、局部血流量大易吸收,較口服快。
3) 動脈注射(ia)可將藥物輸送至該動脈分布部位發揮局部療效以減少全身反應。
(三)其他(吸入、鼻腔、局部、經皮給藥)
三、分 布
分布:進入循環的藥物從血液向組織、細胞間液和細胞內的轉運過程。
影響藥物在體內分布的因素:
1、血漿蛋白結合率
藥物分子與血漿蛋白結合的特點(和藥物與受體蛋白結合情況相似):具有飽和性與可逆性;結合物無活性和競爭置換現象。
2、體液的pH值
3、藥物與組織的親和力
4、器官的血流量
5、體內屏障(血腦屏障,胎盤屏障)
四、生物轉化=代謝
生物轉化:藥物滅活與體內消除的過程。生物轉化與排泄統稱為消除。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
藥物在體內生物轉化后的結果:
(1) 失活—成為無藥理活性
(2) 活化—無藥理活性成為有藥理活性或產生有毒物質。
五、排 泄
排泄:藥物原形和代謝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1.腎排泄(主要排泄途徑--腎臟)
腎排泄的方式:
(1) 藥物及其代謝物腎小球濾過、腎小管重吸收后隨尿排出;
(2) 腎小管外主動分泌到腎小管內排出。
肝腸循環:自膽汁排入十二指腸的結合型藥物在小腸中經水解后再被重吸收。
第二節 藥動學的基本參數及概念
一 、藥物的時量關系和時效關系
1、 時量關系:血藥濃度隨時間的變化過程。時量曲線下面積AUC
二、藥動學重要參數
1、半衰期 :血藥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是決定給藥間隔時間的重要參數之一。單次給藥后,經 3.3 個半衰期消除藥物約 90% 6.6 個半衰期消除藥物約 99%
2、生物利用度F:藥物吸收速度與程度的一種量度。
3、表觀分布容積Vd :是指血藥濃度與體內藥物量間的一個比值。可反映藥物分布的廣泛程度或藥物與組織結合的程度。
4、清除率(Cl):即單位時間內多少容積血漿中的藥物被消除干凈(單位L/h)。
消除速率:單位時間內被機體消除的藥量。常用表觀分布容積 (Vd)計算。
肝清除率大的藥物,首關消除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